高考古诗鉴赏“三字经”

2018-07-21三字经

  高考将至,备考迫在眉睫,然古诗鉴赏,总令人生畏。6-11分的分值,实不敢懈怠。

  一、务读解

  所有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的解答,都建立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之上。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务必要读懂,读不懂,鉴赏根本无从谈起,我所谓的“读懂”,就是心里明了后,更关键的是还能用语言文字“解”(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我概括为“明诗意”、“知诗情”。

  1.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明了每个字的字面含义,通过调整某些字的顺序,填补一些省略、跳跃的空白点,能够通畅地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或者说能够用恰当甚至有文采的语句来描述这首诗的意境。当然对诗词里面所用的典故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2.知诗情。

  在大体明了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必须弄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喜怒哀乐,具体有贬谪的苦闷、送别的愁绪、客居的思归、闲居的幽雅、见景的欣喜等等,不一而足。

  怎样来“明诗意”、“知诗情”,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作家的风格,一些题材的特点之外,掌握一些规律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题目、作者、注释、末句等,首先就是解诗的关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2004年江苏卷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说明它为什么是一首边塞诗。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提到“征人”,都与边关作战有关,而边塞诗大多反映的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此诗题目写征人,且“怨”,这便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依据。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戴复古的爱国等。有的考题提供了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告诉你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向你透露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如2010年全国I卷,注释介绍了作者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的经历,与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紧密相联(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与注释“仕途数起数伏”意思完全相同)。

上一篇:我国《三字经》的作用下一篇:课外阅读《三字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