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2018-07-21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几句话是总纲,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准则,《三字经》所有经文都是这几句话的展开。

  人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教之道”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 。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孟 子提出性善论,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人有羞恶之心,人有辞让之心,人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 果没有这四种心,是“非人也”,那不是人是魔鬼。既然是魔鬼,“人之初,性本善”就与他没有关系,他是“魔之初,恶之极”。

  另一位诸子百家的 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两个小拳头攥的紧紧的,一降生就来捞世界。长大一点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会抢别人的东西,这都不用教,天 生就会。善良之性在哪里呢?不教育绝对出不来善,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为通假,就是教育、转化的意思,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 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上一篇:三字经全绎下一篇:三字经中菽是什么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