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2018-07-21三字经

  《孟子》这部书共有七篇文章,是孟子的弟子万章、公 孙丑等人整理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道德,说仁义,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四书的文字分量,共五万六千多字,《论语》只占 29%,《孟子》则占了63%,因篇幅较长,故《孟子》的七篇文章,每篇都分为上下两编。

  古人不参加科考的可以不读《孟子》,但走仕途之路的士子,必须熟 读此书。《孟子》的文章写得实在好,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后世的所谓“唐宋八大家”无不因袭孟子的文风。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一般认为是生于公元前385年(周安王17年),卒于公元前304年(周赧王11年)。《史记?孟子旬卿列传》中只用了137个字,从正面记述了孟子的生平。

  司 马迁说:“孟柯,邹人也,授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 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叙诗书,述仲尼之意,做孟子七篇”。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是战国中期的大学者,曾周游齐、宋、滕、魏等国,试图说服诸国君王接受道德仁义 的政治主张,均因其学说“远水不解近渴”而不被采纳。故此晚年去齐回国,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那样现实的时代环境中,他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而绝对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后世有人嘲笑孟子不识时务,以孟子的聪明才智和雄辩之力,如果改变一下思路,搏个富贵功业易如反掌。

上一篇:传统版三字经全文下一篇:三字经详解: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