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注解: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018-07-21三字经

  为什么要研究礼?一个人如果不自觉,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教育顺序呢?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人要在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教育是源远流长的,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礼仪的教育。礼是礼,仪是仪,二者不一样。

  礼 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文化内容。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 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礼仪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仪轨和规范,等于说是后世的规矩与制度。上古时期的周公制定礼仪,他把礼仪分为吉礼、嘉礼、军 礼,丧礼和喜庆之礼,所以有“周礼”传世。

  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 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那就“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中和天地位 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 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为什么要研究礼?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 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礼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是唱歌跳舞就是乐,乐是把我们 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这是真正的文化,来自于人的内心,人的思想。《礼记》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俨若思”。人随时随地都要庄重诚敬,内心保持 着这种庄重,待人待物不离诚敬,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这个境界就叫“礼”。

  表现于外的形式就是各种礼仪,仪是礼的外在形式,礼又是恭敬的外在表 现,所谓内恭外礼。内无恭敬之心,礼仪再多也没有用,礼越多人越虚伪。现代人的礼更虚假,都是商品交易,一方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另一方是“拿人钱财 与人消灾”。这与“中和”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下面接着再谈教育的内容与顺序,我们先抛开例子谈原则,就是“首孝悌,次见闻”。

上一篇:三字经注解: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下一篇:三字经关于孝和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