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与中国慈孝文化

2018-07-13三字经

  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与慈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的和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

  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三字经》经明朝、清朝和民国时人的续文完善,记载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文明史。三字经一句三字,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吟诵。它不但精辟的描述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孝道和伦理道德,还丰富的记载了古代的历史、天文地理和一些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它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从明朝时期(公元1579年)逐渐走向世界。它不仅有汉文、满文、蒙文的版本,而且还有英文、法文的版本。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汇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长河之中。由此可见,《三字经》对中国文化乃至全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第一,《三字经》鲜明地揭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真谛。

  《三字经》中的慈孝文化,不同于《二十四孝》和《孝经》、《孝论》里的观点,它告诉人们,作为父母长辈对其子女要把父母的疼爱,转化为教育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的责任,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完善、补充和纠正了先古慈孝文化的缺失、不足和偏差。

  从“人之初”到“不知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到童年时代人性的本质都是善良的,随着对家庭和社会的不断认识,人性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有百般的疼爱,爷爷奶奶对孙子更是呵护有加,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作为父母要培养好自己的子女,必须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父母自己给子女以身作则的引导外,还要送子女到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要向孟子的母亲那样选择良好的环境,采用监督引导的方法;像窦燕山那样,在家新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为子女作德行的表率。《三字经》明确指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阐明了家长和老师对子女和学生各有不同的教育责任,首先是父母不教和老师教育不严的责任。明确指出家长的溺爱和教师的宽容是培养不出良好的人才的。从“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明确指出孩子在金色童年,不认真学习是不可取的,强调了少不学老无知,少不学老无益的道理。

上一篇:三字经读后感400字(精选12篇)下一篇:关于孝顺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