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水意境的古诗词

2020-04-24诗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有山水意境的古诗词,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诗词中的山水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有水无山则显得单调,有山无水则缺少灵动,山水相依便成一幅优美画卷。先秦时代的《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之句,可以说是思乡的源泉,也可以说是山水的起源,但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汉末建安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就是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陶渊明将之进一步发扬光大,到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便达到一个顶峰。本篇所介绍的主要是同时模山范水的诗词。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风格以淡远为主,意境悠远,词气闲淡;但也不乏雄浑壮阔、飘逸洒脱的诗风。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诗人穿过寺中竹林小路,来到幽深的后院,见“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句,它的妙处不在于词藻与描摹的惊人,而在于构思造意的优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其影响虽不如上两句广泛,亦备受人们推崇。“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即“使……悦”、“使……空”。诗人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使得鸟儿更在愉悦;那澄澈幽深的小谭中倒映着自己的身影,诗人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荡涤无存。他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一联的巧妙之处在于警策,它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作者在写山光水色之中融入了自己出世之意,禅意极浓。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之下,诗人觉得人世间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只有悠扬而宏亮钟磬之音,缭绕不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这两句是描绘山村自然风光的名句,写景中寓含哲理,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诗人陆游漫步在山间,见重峦叠嶂,连绵不绝;溪水溅溅,汩汩而流;山径蜿蜒,伸向远方。如此美景,让人陶醉,但“山重水复”,作者似乎找不到出路了,正当他迷惘之际,突然看见枝叶繁茂的柳树、鲜妍明媚的花儿,穿行过去便隐约望见几间农家茅舍,原来又见一村。作者既写了山西村山水环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也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同时还体现了人生发展的某种规律性,钱钟书评曰“题无剩义”。当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迷途,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这方面来看,这两句诗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相似的有王安石的“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两句出自《江上》,描写诗人泛舟长江所见景物。青山是“缭绕”的,它曲折萦回,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正当诗人迷茫之时,却看到点点白帆缓缓驶来。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心中的愉悦之感可以想见。这两句写江行所见所感,描绘的画面中不仅有山水、白帆,还有人物。那回环曲折之青山、时隐时现之帆影,都为画面增添了一种闲淡构悠远的意境。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理入诗,也是山水诗中的名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写诗人登高所见的远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首句写一轮落日西沉,渐渐消失在诗人视野中的景象;次句则写黄河奔腾入海的磅礴之景。作者的视线从天边到地面,由近及远,由西到东,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收纳于整个画面之中,使诗境显得特别宽广辽远,并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诗人称太阳为“白日”,是写实的笔调;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但实中有虚。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的情景,句中所写的不过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眼前实景与意中虚景合二为一的写法。这两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而又处于瞬息万变之中的动态图画。白日依山而尽,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入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因此,画面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泼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在这里,诗人没有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十分飘逸和洒脱的个性,他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描写的是李白初次出蜀渡过荆门一带所见之景,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中的地理变化。李白生长在蜀地,见惯了崇山峻岭,当他首次见到广袤无际的平原时,心中是充满新鲜感的。他看到两岸的青山逐渐地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低平广阔的原野,刹那间他的心胸都开阔了很多。他远望长江,只见江水滔滔,奔涌而去,仿佛流向了荒漠辽远的'原野,他心胸更加豁然开朗。着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变换情景真实地表现出来。这两句的镜头感极强,不仅将静止的山岭描摹出运动的效果,给人以流动感;还把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以及江天辽阔高远的特点都真切地表现出来。后句着一“入”字,写出了长江气势的博大,力透纸背,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上一篇:山水意境诗词下一篇: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