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思想1
有人说
我的思想 无所事事
关注黎明前
夜的广袤 黑的细腻
如何抖落
喧嚣尘埃
静候清晰露脸
我的思想
似当今网络
也有弱电时候
一边汹涌
一边世故
有时
不在状态中
存在即合理
合理刷存在
以忠孝
做成外衣 化作肥料
欣赏 朵朵花
粒粒果
除了思想
我一无所有
清闲时
附身生活薄冰
听水韵鼾起
观鱼儿美梦
逛天地一色
如果某一天
被金银锈蚀
我要回到家乡
连同热血 将它
轻轻埋葬 埋葬
我的思想
诗歌:思想2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许多诗词鉴赏题的后面都附有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3、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个别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4、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词人就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步骤
A.描写了什么形象
B.构成了什么意境
C.抒发了什么情感
D.表现了什么人格
诗歌:思想3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方法汇总
诗歌鉴赏高考考纲要求:“初步鉴赏作品形象、语言、技巧,简要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纵观全国18套高考试卷,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考点出现的频率最高,学生在答此题时得分又很低。如何在备考中开展“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教学,就成为当前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结合平时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策略。
一、抓题目中的关键字来体味诗歌情感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题材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模拟题中有曾几《道中喜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审清了这个标题,就能够确定该诗情感之一表达了在夏秋季节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又如20xx安徽卷中(宋)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题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
二、从注释中的信息来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例如,20xx年福建高考题谢枋(fāng)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张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背景中的信息为我们把握诗歌中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一片空旷寂寞中抒发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痛苦之情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从固定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在诗歌中,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出现了“黄花、秋风、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与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哀愁、凄苦、悲愤的内心世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便能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正确把握诗中意象,实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解读,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总之,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情感作为重点考查的对象,了解诗歌一般的情感类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注释、意象等去体味诗歌情感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