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悼亡”传统分析

2018-07-21诗经

  悼亡诗是独特的诗歌题材,它将死亡与爱情结合起来,是对人伦的浓情赞美,对幸福的无限眷恋,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在潘岳于悼亡的定名之功之前,《绿衣》《葛生》已奠定了悼亡传统并对后世悼亡诗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潘岳与悼亡诗的确立

  (一)潘岳的定名之功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指出:“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潘岳、孙楚皆有《悼亡诗》载入《文选》。《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延之为哀策,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此‘悼亡’之名所始也。《崔祖思传》:齐武帝何美人死,帝过其墓,自为《悼亡诗》,使崔元祖和之。则起于齐、梁也。”

  王立在《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中这样解释赵翼的这段话: “按赵翼的意思,西晋潘岳、孙楚最早作悼亡诗,但最早提出‘悼亡’之名的是宋文帝,而后是齐武帝。至于潘岳的《悼亡诗》之名,乃是《文选》的编者萧统加上的”。于丽《悼亡诗研究》、周如月《宋前悼亡诗研究》均持此观点。

  但是,潘岳《悼亡诗》除见于《文选》外,《玉台新咏》亦收前两首,题《悼亡诗二首》,《玉台》有敦煌唐写本残卷,题《悼亡二首》。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潘黄门集》收录潘岳《悼亡赋》,张溥辑自《艺文类聚》卷三四“哀伤”类,同卷亦收潘岳《悼亡诗》,当时潘岳集尚存(《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潘岳集》十卷),来源可以说是可信的。此二证可以证明潘岳诚然于悼亡诗有定名之功。此外,李善注潘岳诗引《风俗通》:慎终悼亡。此为《风俗通》佚文,《风俗通》东汉应劭作,则“悼亡”之名又可前推。

  (二)从《诗经》时代到西晋年间的悼亡诗

  《诗经》后六百年间,由于历经战乱以及大一统时代壮阔宏巨的审美,大量诗作亡佚、个性化的诗歌为数不多,悼亡诗一度中断。但从现有资料看来,汉武帝继承了《诗经》的悼亡传统。汉武帝有一首悼亡诗:“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虽然诗中没有明确的对象,但从大量史实可以得到证实,武帝悼念的便是拥有“倾国倾城”(李延年《佳人曲》)之色的绝代佳人李夫人。虽然只有短短十五个字,但其中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虽然潘岳对于悼亡诗有定名之功,但不等同于他开创了悼亡诗。从赵翼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宋文帝、齐武帝以皇帝的身份身体力行,于是上行下效,成一时之风气,对于悼亡的创作与影响的扩大有不可磨灭的功勋。王立在上文中详细论述了“帝王垂范与突破礼之束缚”,在此不赘。

上一篇:分析《诗经》女性传统文化下一篇:《诗经》中君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