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词在《诗经》中共出现183次,是除了一般人称代词“彼”“其”之外出现频率最高的具体称谓。这明白无误的反映出周人对“君子”的偏爱。《诗经》中出现的众多“君子”主要有以下几类:周王或各国诸侯,所谓“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大雅.洞酌》);有德行的贵族青年,是谓“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小雅.湛露》;丈夫或情人,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就是以“君子”作为丈夫的爱称;当政者(一般有讽刺意味,如《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带兵出征的将军,这最后一种君子形象在《诗经》那为数不多的战争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君”,《说文》解为“尊也,从尹口,以发号”,《礼仪.丧服》解为“君,至尊也”,君最初无疑是指有一定地位的阶级统治者,“子”在上古则是对男子的美称。所以说君子就是有德(美德)有位(地位)之人。而由君子之德、行所衍变而来的君子风范其核心的内涵就是“德”,即品德高尚、品性善良,所谓“淑人君子,其德不回”(《小雅.鼓钟》);而君子风范的具体体现则是君子言行举止的温美得当,即君子之外形须仪表端正,举手投足合乎礼仪,整体来说就是文质彬彬,所谓“莫不令仪”就是对这仪表、风度的最好概括。《卫风.淇奥》“有斐君子,如切如蹉,如琢如磨。瑟兮间兮,赫兮亘兮。有匪君子,终不可爰兮!”“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就是为君子们谱唱的一曲赞歌。今日之人读起这首诗,眼前依旧能清晰地映出那仪表堂堂、身怀美德、可亲而不可犯的翩翩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