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2018-07-17苏轼

  导语:这首词《水调歌头》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是一首绝佳的赏月词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水调歌头》赏析,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本篇为熙宁九年丙辰(1076)把酒赏月而作。时苏轼出川宦游,滞留密州,生活上与胞弟七年阔隔,政治上同变法派意见抵牾。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感慨身世,激荡出如许感喟遐思。词由探询月轮开始、开阙年代摇曳入题,足见对超尘表示兴趣。继而虚幻憧憬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间?现实眷恋终于战胜了虚幻憧憬,归结为人间即是仙境,识度何等明达。人间毕竟不无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转过朱红楼阁,低洒在绮窗前,照着床上惆怅无眠的人,怀人无寐,月圆人缺,倍添离索。其实人不长聚,月不长圆,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唯愿顺其定则,各保康泰,共沐明月清辉,襟怀何等旷达。本词思路由虚而实,由实而虚,由天上折转人间,由星体妙悟人生。“人有悲欢”三句,以宇宙意识观照人生,涵盖自然与人类共同律动,意象愈空灵,意境愈澄澈,意蕴愈玄奥,意念愈明达。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上一篇:苏轼兄妹对诗故事下一篇:临江仙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