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游记》读后感范文

2018-08-10苏轼

  该文所以能写得字约义丰,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特点,然后运用经过认真提炼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经过,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绘,更富特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

上一篇:苏轼临江仙赏析译文下一篇:苏轼抄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