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说它阳春白雪吧,确实啊,泱泱大唐,文学顶峰,一首首璀璨的古诗犹如星星照亮了中国文学的天空,也是很多文学作家研究的对象;说它下里巴人吧,也是啊,上到八十老妪,下到三岁顽童,好像谁都能随口说出那么一两首。从幼儿园开始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我们读唐诗大都遵循朗读、背诵、释词、解义,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条线来的。至少,在读到西川先生的《唐诗的读法》这本书之前,相信很多人就是这样读唐诗的。
其实,我在拿到这本书之后,光看题目,还以为这是一本讲唐诗韵律的诗,直到看完我才知道,这和书的内容差了十万八千里。作者西川先生是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他对诗的理解和研究使得他对唐诗的深入比普通作家又多了一份感同身受,最主要的是,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解读唐诗的全新的角度。作者“针对当代唐诗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给出看法,同时希望为新诗写作和阅读提供参考”。作者没有停留在某一首诗的表面,也没有粗浅地介绍一大堆诗人,而是把诗歌、诗人放置到唐朝这个辽阔的背景中,深入回答了“唐人怎样写诗?是否如我们这样写?为什么好诗人集中在唐代?诗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的异常“常态”拨转回正常的轨道。
相对于别的唐诗著作来说,这本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作者以诗人的专业性和敏锐性来评论唐诗,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与当下的所谓古体诗真正的区别不在于“语言是否精简,词汇是否优雅、古奥,诗意是否噬心,诗格是否快意恩仇或者嬉笑怒骂或者块垒独浇或者空阔寂灭”而在于是否将“宋化的儒学提升到国家哲学层面”,是否具有这样一种精神气度。唐诗的繁荣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但它之所以为后世流传是因为诗人们没有把诗歌内容仅仅局限在一己的悲欢离合上,而是放到了社会的国计民生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诗人可能并没有像现代人要求的那样高尚纯净,但这已经让唐诗在思想境界上占据了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