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认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2018-07-20陶渊明

  导读: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下面是由文学网(www.010zaixian.com/wenxue)小编J.L为您整理的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认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文学网。

  木心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曾提出“知名度来自误解”的观点。就像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人人心中也都有着不一样的陶渊明。而这些不一样中,有多少是理解,又有多少源自误解?

  根据山东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的《陶渊明的遗产》一书,从误解开始,以诗人留下的百余首诗文为依据,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魏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血雨腥风伴随着政权更替; 但魏晋风度又成全了后世无数代人的想象,成为一种理想的寄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的陶渊明,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他没有在丛林中寻求夹缝中的生存,而是带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走进自己人生的田园,这是人们对陶渊明最为普遍的想象。果真如此吗?想象中诗意的田园生活,带给陶渊明的并不全是诗意,也充满着艰辛、孤独与贫苦。

  从诗人后期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忙着打理田地,养活家小,夜深人静时也难免会陷入一种不确定中,苦闷与遗憾也常常在诗人脆弱时到访,对于出世入世的徘徊与纠结也在诗中时隐时现,而晚年甚至一度窘迫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陶渊明,而不是作为中国隐士文化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中被刻板化、符号化的陶渊明,在被人们记住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本作为人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作者以一名优秀作家的敏锐和沉郁纤细的笔法,描绘在动荡黑暗的时代和穷困悲苦的人生中,陶渊明的抉择和无奈,突显陶渊明作为“人”的伟大之处。人不是写诗的工具,人是“目的”。“他的诗赋再好,也比不上他的灵魂快乐更重要”。

  本书同时也是在针对当代人孤独、冷漠、精神空虚等问题,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力量、探索答案。作者的作品一向因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对现代和物质主义的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核心问题,而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持续关注。

  本书是他对传统文化发掘和反思的最新成果。在他看来,陶渊明不仅是中国文化上的独特精神符号,在此之下更隐藏着可以医治“现代病”的巨大能量。

上一篇:陶渊明归园田居三赏析下一篇:以曹操口吻给陶渊明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