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陶渊明的饮酒

2021-01-08陶渊明

对于陶渊明的饮酒

  陶渊明《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特指的话,一般是指其中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于陶渊明的饮酒提问,欢迎阅读!

一、“出仕”与“归隐”

  探讨陶渊明的归隐问题,需要先讨论一下他的出仕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陶渊明出仕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原因,就是“为贫而仕”。这个观点当然不是凭空臆测的无稽之谈。因为,陶渊明确实屡申此意。他回忆自己刚刚踏入官场作州祭酒时说,“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意志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饮酒.十九》)回忆作镇军参军时说,“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饮酒·十》)在为彭泽令时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序》)这些都表述了他为贫而仕的情况。家贫,确实是事实。但是否就是他出仕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呢?值得讨论。

  第一,陶渊明的出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走着一条曲折不平之路,或隐或仕的心倩是矛盾的。他几度自免去职的行动,表明他决非为贫而仕。如果只是为解决生计而仕的话,既仕之君,将会心安理得地忠于职守,甚至可以投机专营,将不会牢骚满腹。

  第二,就陶渊明生活状况看,出仕和归隐大不一样。他虽然说过,“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革瓢屡空.”(《五柳先生傅》)但他毕竟穷得不至于达到衣食不给的程度,总还是“园蔬有年滋,旧谷犹储今”的。然而归隐之后,生活每况愈下,穷困潦倒。按照为贫而仕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应该是对出仕更急急以求。事实恰恰相反,宁可安贫守贱,也毫无再度出仕之想。

  第三,如果认定是为贫而仕,也与他“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发生了矛盾。倘如陶渊明真的是为贫而仕,他岂不成了一个庸庸碌碌、一心为营得温饱而奔波的俗人了?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饮酒·十》中可看出他为何而仕的真象。诗中的“似为饥所驱”的一个“似”字,就给为贫而仕打了折扣,而把出仕的真象隐含在其中。“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出仕固然能对生活有所改变,但是,“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终于从罢官去职的行动,把“为贫而仕”之说给彻底否定了。不仅如此,诗人在贫与富的问题上,始终坚持“贫不悲戚,富不苟得”的原则,是非观念是非常鲜明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翁吾情。”(《饮酒·十六》)诗人抱着固穷守节的信念,坚持自己的节操,历尽饥寒之苦。纵使悲风袭击破屋,荒草长满院庭,饥寒不能入睡,这些也没有动摇诗人的信念。唯独使诗人遗憾的,是已没有象孟公能理解张仲蔚那样的人来理解自己,自己的心情始终受到掩蔽而无处表白。《饮酒·四》中描写的失群鸟,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悲哀和愁苦。诗人的这种思想

  感情,在其他诗文中也多有流露。例如,“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先师有遗训,忱道不优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可见,诗人为贫而仕,只是一种托词,并非出仕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真”与“任真”与“真意”辨

  《饮酒,五》,历来是争论最激烈的一首,原因在理解多异。历代封建文人、资产阶级文人,认为此诗这是陶诗中的精华,不但意境高远,思想感情也绝妙,全盘肯定。近代有的论者认为,此诗表现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闲情逸致,是陶诗中最消极的一首,是糟粕,全盘否定。吴云在《饮酒诗初探》中,对此诗给以充分的肯定,但结论仍认为此诗的主导思想是消极的。逮钦立把此诗作为陶渊明的'玄学观的佐证,认为该诗是赞美隐逸的清幽闲适和人生的无为,是说教人们从自然中追求得意。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此诗呢?关键在于对此诗中“真”字的理解。

  查陶渊明诗文,除此诗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外,用了“真”字的还有五处:“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二十》)“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这些“真”的基本意思是真率、自然、纯朴、诚挚,是与虚伪、欺诈相对的。它体现了诗人崇真尚朴的思想。

  陶诗中“真”的含义,一般研究者认为是出于《庄子·渔父篇》:“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我们不否认庄子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但也不赞成囿于庄子。由于对“真”的解释,越不出《渔父篇》所阐发的含义,所以一般看法便认为,此诗是赞美隐居的清幽闲适和人生的自然无为,所看到的诗人是一个为眼前景物所感发,快活得飘飘然的得意忘形的形象。初读此诗,确实能使人产生上述感觉,然而细读之,透过诗人的欢乐,却令人感到那是一种苦恼的微笑,是一种极想到大自然中摆脱矛盾和痛苦昨心境。得意忘言并非是完全的主观情意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高兴得说不出话来的妙境,而是饱含着诗人饱经风霜后的万千思绪和无限苦闷。有人把这种苦闷的微笑,理解为发自内心的欢乐,所以又导致把陶渊明欣赏自然景色的情趣,与王羲之在茂林修竹清泉激湍的兰亭大摆晏筵,以致石崇这种门阀世族穷侈极欲的豪兴混为一谈,甚至把陶渊明的情趣和晋简文帝司马显的情趣等同起来。显然,这种言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诚然,此诗写了欣赏自然风光的喜悦心情,一种远离世俗后的喜悦心情。它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境界也确乎是静穆的。诗人带着一种欣慰的心情,想到自己虽然结庐人境,但庆幸居然能避免那些高车驯马的喧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含蓄而幽默地阐述自己和上层的社会关系,即思想上远离了上层社会,上层社会也就自然会远离他。诗人通过采菊、见南山,通过观察天色和飞鸟,通过一瞬间的感受,写出自己找到人生归宿的欣慰心情。这种欣慰是表层现象,实质是通过这种心境的表白,表现自己对“世俗久相欺”的社会的淡远,对高车大马的鄙夷、厌弃,对纯朴自然的热爱,对真率美好的向往。由此看出,《次酒·五》诗主要是批判和讽刺统治集团的奔走钻营和无所不为的丑恶行径,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应予肯定。

上一篇: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下一篇:《弟子规》读书心得(通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