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

2018-07-21陶渊明

  (一) 前期仕与隐的矛盾

  陶渊明29岁起仕途为官,至54岁终归乡里,其间曾历经几仕几隐。陶渊明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出仕的,又是什么原因令他最终选择归隐了却余生?我们试来分析陶渊明仕与隐的矛盾。

  前面已经提到陶渊明的家境很贫寒,他也常在作品里自叹,“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鉼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序》)。而立之年,陶渊明上要赡养母亲,下要抚养妻儿,为官赚取俸禄来养家糊口是陶渊明出仕最实际的想法。因为生活的需要,陶渊明初任州祭酒。但是没过多久就因不堪吏职而辞去了官职。

  后来陶渊明又入桓玄幕,做过参军和彭泽令,除了贫穷的理由外,桓玄的出现曾令陶渊明幻想动荡的时局将会有所转机,这令他点燃施展政治抱负的希望,陶渊明因此再度出仕。

  然而,做了官的陶渊明,眼看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政治理想的破灭,人虽在职,心却倍感压抑,自然地怀念起纯朴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先后丧妻、丧母、丧妹,他请假回家服丧,便借此居丧在家,短时间内逃避官场纷扰。一个胸怀宽广、向往自由的人,不可能一直忍受桎梏的束缚。陶渊明做人讲求不违背真心,做官讲求不违背良心。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既有悖耿直的秉性,又违背做人的原则,陶渊明宁肯解绶去职,回归田园。

  《和郭主簿二首》写于为妻居丧期间,其一表达了陶渊明宁愿回归田园,过朴实闲适生活的愿望,“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榖犹储今”,陶渊明仿佛回想起年少时读书“不求甚解”和“躬耕自资”的田园情趣。《游斜川并序》悲叹时日无多,人生应当及时行乐。《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抒久仕念田园之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反思为何为官,表终归田园、养真本性之愿。辞彭泽令前一年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归隐的愿望愈发强烈,他说自己是“宛辔憩通衢”——不是仕途中人却入仕,原本想遁世长往而暂且憩于仕途通衢的,“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才是真我所愿。

  陶渊明时而官场时而田园,表面看似是仕与隐矛盾心理的无法调和所导致的结果,但究其根本,都是陶渊明“不违心”的表现。陶渊明实实在在,不刻意,不做作。为官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其他浮夸的理由;即便有济苍生的猛志,也不趋炎附势,与权贵同流合污;忍受不了官场的黑暗就回到淳朴的田园。陶渊明可以坚持自己的本性反复游走在仕与隐之间,不受世俗陈杂的干扰和羁绊,这种豁达的心态归根结底是由于陶渊明执着于眷恋自然的朴实人格。

上一篇:对陶渊明的评价下一篇:陶渊明独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