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题西林壁》教案

2018-07-13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 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那么,《题西林壁》的教案应该怎么写?

  教学目标:

  1.会写一个字,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背诵、默读。

  3.读懂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因观察的地点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4.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句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因观察的地点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句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有一座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2.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木参天,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了庐山,他把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叫《题西林壁》生齐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山的诗。(板书诗题)

  师:同学们,想见见这首诗吗?(出示墙壁上的诗。)

  二、题目、诗人、-背景

  (一)题目

  “题”意思?我们刚刚学过得《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就知道了是“书写”的意思。“壁”就是指墙壁。:西林,是庐山北麓的西林寺,“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把诗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这样的诗叫做题壁诗。

  介绍题壁诗:题壁诗在宋代很盛行,由于当时印刷能力有限,题壁诗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只要写在石壁上,南来北往的行人见而读之,也就传播开来,也许就是这种方式,我们后人才能了解他吧!

  生: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齐读诗题。

  (二)诗人资料

  1.师:相信同学们课前一定搜集到不少关于苏轼的资料,请一组同学来汇报一下。 (一人一句)

  哪组同学来补充?其他组员可以补充?我能背苏轼写的诗(两名生背)全班齐背《水调歌头

  2.老师这里也搜到了一些,谁来读?(幻灯)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47岁时由黄州再次被贬到汝州,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做了五首游记诗,这是最后一首。

  三、初读古诗

  1.范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眼中的庐山美景吧。(出示幻灯全诗)打开书第39页,把书端好,认真听老师,听准字音。

  2.下面同学先自由读古诗,听好,先画出古诗的节奏,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画出来,在组内互相读一读。(师板书全诗)

  3.各小组汇报朗读。

  师:练习时我们组发现“缘”比较难写。

  师:真不错。看来大家认真预习了。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节奏为二而三停顿。两个字一停顿,后面三个字连着读,谁愿意自己来读一读?

  4.谁来演一下小苏轼,你现在就在庐山游览?

  5.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男生读的洪亮,女生清脆。

  6.齐读

  师小结:通过你们的朗读,使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真是太美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感悟古诗

  1.师:我们曾经学过感悟古诗的方法,还记得吗/

  反复诵读、查资料、结合插图、借助注释、想象等

  2.自学提示

  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一)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评:同学们在汇报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准备但语言还要干练,概括能力还要加强。

  1.师补充:点击幻灯片,是不是这样的山岭?谁送给山岭一个词?(生:连绵起伏、峻峭的山岭、绵延的山岭、逶迤的山岭 )横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2.师;同学们看老师用笔画出了什么?(连绵不断的山岭)

  3.师点幻灯片,侧看,是这样的吗?再送给这样的山峰一个词(直上云霄,高耸入云。巍然耸立)

  4.我们试画一下高高挺立的山峰,谁来黑板上画。

  5.师:远处看是怎样的庐山姿态?看这里出示幻灯,远近高低幻灯。感觉庐山怎样?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6.小结: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观察了庐山?(横、侧、远近高

  低)观察的结果怎么样?各不相同。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不同,这是诗人有了庐山总体的印象是实写

  7.欣赏庐山美丽风光图,什么感受?美不美,看着画面想像一下

  当时大诗人苏轼的感觉?神秘,太喜爱了。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神秘和向往读出诗人对庐山的赞美来。

  (二)学习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上中

  师:诗人在观察庐山时,为什么会看不清?

  1.师总结:诗人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诗人就在这座山中。反之,就是因为诗人在这座山中,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2.诗人只看到庐山的一面能不能知道整个庐山的全部面貌啊?诗人看到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师:诗人只看到山的一面不代表看到了全部怎么样才能看的整个庐山的全景呢?站到山外去,还要站得高一些才能看得更全面。

  3.(道理)看事情也是一样:不能只看只看一面,我们要全面的客观的综合来看。这就是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后两句诗是阐明道理板书:明理

  谁来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该怎样看待人和事?比如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比如看待学习?

  四、升华:

  “当局者迷,放观者清, ”所以:

  所以当苏轼站在山腰看庐山的时候,不禁吟诵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他站在山顶的时候,也会发车这样的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今后能亲眼欣赏庐山美景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起这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看事物的时候,还会想起这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变成了千古佳句!

  五、总结:诗人写到“不识庐山……”仅仅是指这庐山吗?欧天下的山山玲玲哪一座不是山势不同?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因为立足点不同观察的结果各异?要认真的研究各个方面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六、让我们再次怀着诗人对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赞美,体会诗中的哲理。来读一读这首诗!配乐朗读背诵。

  七、拓展.描写庐山的诗我们来读读,体会这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横岭侧成峰, 实写(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

  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结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理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上一篇:《题西林壁》苏轼教学设计下一篇: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