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2018-07-20王安石

  引导语: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我们一起来阅读学习这首诗的教案教学设计吧。

  【课时目标】

  学习《登飞来峰》

  【合作·探究·展示】

  学习《登飞来峰》

  前两句“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意思是“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时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反馈检测】

  1.《望岳》这首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所见所感的?

  全诗不着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在在写向岳而望。就距离而言,“望”自远而近,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望,颈联写细望;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进而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状。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着笔,描写望泰山所见所感,使一“望”字贯穿始终,成为全诗红线。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说说这两句诗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启发。

  含义: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这两句诗,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启发:作为今天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杜甫心胸开阔、敢于进取、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杜甫从小树立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突出一个“春”字,处处透出早春的信息。说说诗中哪些词表现了“早”。

  例如“初平”的“初”,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的“早”,“新燕”的“新”,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渐欲”的“渐”,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的“浅”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比喻什么?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比喻困难、挫折、障碍等。我们可以领略到的哲理有:(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2)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延伸阅读:

上一篇:登飞来峰 王安石教案下一篇:王安石--《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