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另外王勃被称为“唐诗开山之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为什么称王勃为“唐诗开山之祖”?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 人,为“初唐四杰”之一。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载其“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在诗歌创作上,以他为主的“初唐四杰”,反对自六朝以来的颓废风气,并提出了一些变革的主张,将诗文的创作从宫廷引入市井,将视野从台阁转移到江山和边塞,诗歌的题材随之扩大,风格也开始变得清新刚健。可以说,这种风气对于摒弃前代的华丽文风、开创唐诗的新风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后人便将王勃称为“唐诗开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