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汪曾祺笔下的市井人物

2018-07-20汪曾祺

  引导语:汪曾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深,是中国文坛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他笔下的市井人物是如何的?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汪曾祺无疑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他那些具有独特姿彩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清秀隽逸、古雅而有浑朴自然、意趣涣涣的创作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纵观作家的创作,不难看出:作家对市民阶层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偏爱。在创作上,他师承沈从文先生以乡俗写人性的艺术追求,在原始和谐的自然环境里,在小人物平凡的命运中,挖掘生活中蕴藏的诗意,塑造出积淀着传统文化内涵的性格,颂扬市井人物身上体现的传统美德与自然率真的人性,针砭市民阶层在传统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心理积弊。这也是他早年创作倾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一、汪曾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深,有着扎实的古文学功底。其父为金石美术爱好者,他自幼耳濡目染,也学过作画,爱看风俗画。十六、七世纪荷兰画派的作品,日本的浮士绘,中国的货郎画、踏歌图,他都爱琢磨。记叙社会风俗时尚的《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一岁货声》等都是他喜爱的书,此外他还爱读传统的画论、文论和古人游记,自己年轻时,也喜欢到处看,到处听,到处问,象沈从文说的那样“到处闻、嗅。”丰富的生活积累与独特的审美倾向,使作家与在初入文坛时就开始了对市井人物的思考和探寻。

  作家有两篇写于四十年代的作品,即《鸡鸭名家》与《落魄》,就已具备了这种创作倾向。前一篇写了两个人物——余大炕房的大师傅余老五与号称陆鸭的养鸭能手陆长庚。对余老五高超的炕房技术的描写,使人感到了超越生产之上的精神创造,高度评价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而在陆鸭身上,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对于劳动者遭受不公平待遇的那个时代的批判。《落魄》则通过一个温文尔雅、风度翩然的扬州商人,在战乱时期,求生之术日渐没落的经历,反映了时代的混乱与人性的没落。这两篇作品中的人物都带有悲剧色彩。

  由于种种原因,作家的创作中断了整整三十年,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又重拾创作。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作家早年的创作倾向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善良勤劳的侉奶奶在孤独寂寞中悄然逝去(《故里杂记·榆树》)了,生活贫困的打鱼人近乎麻木的性格(《故乡人·打鱼的》),小商人王瘦吾与陶虎臣由中兴到没落的命运(《岁寒三友》),乃至开米店的“八千岁”自奉节位却被无端敲“竹杠”的遭遇(《八千岁》),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蕴含着悲剧气氛。那位可怜可悲可笑可厌的李三(《故里杂记·李三》),则是蕴悲剧内涵于喜剧形式。他滑稽的生活,毫无自尊的苟且性格与周围愚昧贫穷的氛围,构成一幅病态社会的风俗画。这一形象颇似鲁迅笔下的阿Q ,继承了鲁迅开创的以社会批判为主导的乡土文学的传统。但作者的乡情风俗小说中,写的更多的还是市井生活所特有的蓬勃生气与具有传统美德的人物。

上一篇: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下一篇:关于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