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忆旧汪曾祺散文

2018-08-03汪曾祺

  北京解放前夕,一九四八年夏天到一九四九年春天,我曾在午门的历史博物馆工作过一段时间。

  午门是紫禁城总体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故宫的正门,是真正的宫门。进了天安门、端门,这只是宫廷的前奏,进了午门,才算是进了宫。有午门,没有午门,是不大一样的。没有午门,进天安门、端门,直接看到三大殿,就太敞了,好像一件衣裳没有领子。有午门当中一隔,后面是什么,都瞧不见,这才显得宫里神秘庄严,深不可测。

  午门的建筑是很特别的。下面是一个凹形的城台。城台上正面是一座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城楼;左右有重檐的方亭四座。城楼和这四座正方的亭子之间,有廊庑相连属,稳重而不笨拙,玲珑而不纤巧,极有气派,俗称为五凤楼。在旧戏里,五凤楼成了皇宫的代称。《草桥关》里姚期唱到:到来朝陪王在那五凤楼,《珠帘寨》里程敬思唱道:为千岁懒登五凤楼,指的就是这里。实际上姚期和程敬思都是不会登上五凤楼的。楼不但大臣上不去,就是皇帝也很少上去。

  午门有什么用呢?旧戏和评书里常有一句话:推出午门斩首!哪能呢!这是编戏编书的人想象出来的。午门的用处大概有这么三项:一是逢什么大典时,皇上登上城楼接见外国使节。曾见过一幅紫铜的版刻,刻的就是这一盛典。外国使节、满汉官员,分班肃立,极为隆重。是哪一位皇上,庆的是何节日,已经记不清了。其次是献俘。打了胜仗(一般就是镇压了少数民族),要把俘虏(当然不是俘虏的全部,只是代表性的人物)押解到京城来。献俘本来应该在太庙。《清会典礼部》:解送俘囚至京师,钦天监择日献俘于太庙社稷。但据熟悉掌故的同志说,在午门。到时候皇上还要坐到城楼亲自过过目。究竟在哪里,余生也晚,未能亲历,只好存疑。第三,大概是午门最有历史意义,也最有戏剧性的故实,是在这里举行廷杖。廷杖,顾名思义,是在朝廷上受杖。不过把一位大臣按在太和殿上打屁股,也实在不大像样子,所以都在午门外举行。廷杖是对廷臣的酷刑。据朱国桢《涌幢小品》,廷杖始于唐玄宗时。但是盛行似在明代。原来不过是意思意思。《涌幢小品》说,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毛毡迭帊,示辱而已。穿了厚棉裤,又垫着几层毡子,打起来想必不会太疼。但就这样也够呛,挨打以后,要卧床数日,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那就说脱了裤子,露出屁股挨打了。遂有杖死者。掌刑的是厂卫。明朝宦官掌握的特务机关有东厂、西厂,后来又有中行厂。廷杖在午门外进行,抡杖的该是中行厂的锦衣卫。五凤楼下,血肉横飞,是何景象?

上一篇:《新校舍》汪曾祺散文3000字下一篇:汪曾祺《泰山片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