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跑警报》读后感四篇

2018-09-13汪曾祺

  【篇一:《跑警报》读后感】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风趣的笔法戏谑的语言记叙了当年西南联大里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跑警报。

  文章背景是抗战时期的昆明,由于华北地区的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继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西南重镇——昆明,经常派出飞机对昆明进行轰炸,所以空袭警报在昆明城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声音。为了躲避轰炸,每当拉响警报的时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转移,学生们也不例外,大家把这称作“跑警报”

  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报的侯姓同学,提着手提箱跑警报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报留在学校洗头和煮莲子的同学。作者还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出现的有意思的事,跑警报时变成热闹集市的古驿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学必会拿伞在校门口等候,将伞借给她们,以及跑警报时留下的经典的对联……

  在作者的笔下,原本紧张的躲避空袭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还带有一些乐趣的事情——跑警报。作者以仔细的观察,细腻的笔法去描述每一件发生在身边的趣事,并把他们放大,反映了中国人民乐观的态度。

  【篇二:《跑警报》读后感】

  《跑警报》是我阅读的第一篇汪曾祺写的文章。第一遍读只是囫囵吞枣,不加细嚼。读罢后只有一个印象:日本的飞机空袭昆明,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躲到郊外的故事。当再次翻开书本细细的读一遍便另有一番体会。

  1937年抗战期间飞机在昆明上空盘旋,对着城市狂轰滥炸,房屋倒塌,田地被毁,春城遭受战火的洗劫,大地满目疮痍。这时的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师从沈从文。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与学生的回忆录中充满的是恐惧焦虑还有不安。在汪曾祺的笔下,显示出的反而是一份闲适与淡然:在马尾松林中,躺在柔软的干松枝上仰望天空,松间漏下天空蓝得像要滴下来一样;在松林中捡拾到的一些松果,掰开鳞斑吃一些生的松子;昆明的小贩在警报迭起之际来到郊外贩卖各种小吃;在山间的横沟里用碎石和瓷片砌出的对联:对机而坐,入土为安;人们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这一幅幅的画面充满了闲情逸致。空袭来临,夹几卷书,一袋干粮,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

  追本溯源,笔端流露的是他淡然镇定的心态,乐观豁然的人生态度。用随遇而安来形容他最适合不过了。随遇而安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顺应环境变化而安然自得,这一种处世态度并非消极。跑警报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写下的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我们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待之,即“不在乎”,是永远征服不胜的。在他朴素真挚的语言里,透露的是在逆境中仍处之泰然的达观精神。在文革期间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在果林里替果林工人喷洒波尔多液,他耐心的做着需要人细致认真的活;在马铃薯研究站给各种各样的马铃薯画图普,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写下了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的诗句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都是他心境释然的体现。

  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善于观察,充满生活情趣的人。初中时学过《端午的鸭蛋》,一个高邮的咸鸭蛋在他的笔下,流露出的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在《踢毽子》中,记录了童年时孩子们制作毽子,踢毽子的童趣让人也心里痒痒的想加入进去踢毽子。

  在此后,偶然在书店中看到了一本汪曾祺作品的集子。翻了几页便爱不释手,翻开书发现他不但文笔好,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制作美食的能手,为朋友制作的干烧萝卜,自己发明一些菜肴等都是这方面的体现。在业余的时光中,还会画一些画写一些小诗送给朋友。

  在文章中,一些平常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透露出的是生活中的情趣,家乡的见闻,息风民俗,在普通的事物中充满了哲理。

  文章来源于生活之中,从生活中体验生才能写出真实的文章。在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困境,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汪曾祺平静的面对。能够坦然面对的人才会有勇气去适应它,战胜它。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在困难面前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会让心灵得到一些平静。

上一篇:冰心散文的读后感下一篇: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