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就像一部充满正气、风骨、节操的长篇史书,宋朝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也同样演绎了舍生取义的悲壮一幕。下文就是有关他的研究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天祥研究篇1:故里解密文天祥身家事
儿子早夭 却有后裔满天下
吉安城往东30多公里处的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远远望去,如一幅淡雅而古朴的水墨画——清澈的富水河畔。文家村70多岁的文先洪老先生告诉记者,1236年,他的先祖文天祥就生长在这里。因历史久远,文天祥的祖屋已荡然无存,只是当年文天祥青少年时代经常坐在如盖的树下勤学苦读的千年古樟依然郁郁葱葱。
在繁华的富田街,文家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村庄,显得有些萧条破旧。村里最醒目的,除了那些古樟、古井、古居,就数前些年重修的“文氏宗祠”了。宗祠里最显眼的则是上堂端坐的文天祥塑像——身穿官服,头飘红带,目光炯炯,神情凛然。塑像右侧,依次摆着5块红色木牌,分别写着:“理学名臣”、“状元宰相”、“五世公侯”、“文庙从祀”、“帝庙配飨”。品读着这5条“盖棺定论”的赞语,记者想,谁要是能享有其中的一项,亦足可含笑九泉了。能配上这“5项全能”的,世上恐怕没几人。
在文先洪的老屋里,文先洪破例拿出文氏族谱让记者翻阅。画像、序言、吊线谱图……看着看着,记者有些不解,怎么繁衍了700多年,文家村现只有二三十户、一百多人?文先洪说,是战乱时外迁了。在海内外的文氏后裔,不知有多少万人。近些年,不断有文姓宗亲前来寻根问祖,还带着族谱来对照。广东从东莞到深圳有八九个上千人的文姓大村,海南、广西都有数万文氏后裔,香港有,海外也有,他们都称是文天祥的直系子孙。
听完文先洪老先生的这番介绍,记者愈发觉得奇怪了。史料上明白无误地记载,于南宋宝佑四年(1256)高中状元的文天祥只生了两个儿子,其幼子佛生,在文天祥重举义旗抗击元军的永丰空坑一战中死去,只几岁;长子道生接着在南下的抗战征途中病死,只13岁。何来那么多的文天祥子孙呢?同行的江西省文天祥研究会理事、井冈山学院教授刘文源介绍,文天祥的弟弟文壁之子文升过继给文天祥,后代自然是直系了。最多的是跟随文天祥的将士,宋亡后流散在东南沿海,为怀念敬忠,纷纷改姓文,认文天祥为始祖。文天祥同族的后代,也大多称自己是直系后裔。更妙的是,不少文氏后裔们引经据典,证明佛生未早夭,道生生子后而逝。知名的美籍华人文龙先生,曾在他上世纪80年代所著的《龙象携手》一书中,明确地说自己是佛生的后代,是文天祥第十七世孙,文龙先生的儿子就取名“汗青”。
墓无遗骸 却有祭香满园飘
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将记者引到了距文家村7.5公里处骛湖大坑的山冲里。壮观的“仁至义尽”红石牌坊后是清溪上的小桥,仰望山腰,那是文天祥的墓地。刘文源告诉记者,该墓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明代、清代先后重修。江西省人民政府分别于1983年、1993年拨款重建。198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课堂。
踱过象征文天祥47年人生历程的47米神道,踏上寓意文公1283年就义的12级、8级、3级台阶,攀上高高的墓台,“宋丞相文信国公天祥之墓”的大字赫然在目。那“志可凌云文能载道,生当报国死不低头”、“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天赋忠烈千秋志,祥赐英名万古存”的墓联,道尽了墓主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品读着、瞻仰着,谁能不热血沸腾,顶礼膜拜?
可是,经三遭贬谪,两举义旗,三年被囚,历万般磨难、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家乡的墓中并没有他的遗体。1283年1月9日,元朝统治者征服了南宋万里江山,可就征服不了这瘦弱的书生,于是,一颗高昂的头被砍下了。刘文源说,文天祥就义后,有江南十义士将文公遗体葬在北京小南门外五里道旁。后来,文天祥的同乡好友——义士张千载将文公的指、发,用木匣密封,万里迢迢,历尽艰难,背回到富田安葬。
没有遗体的陵墓,并不妨碍世人虔诚地祭祀、缅怀。英雄的崇拜者们、海内外的文氏后裔们,不嫌地偏路远,纷纷前来祭拜,规模最大的是1993年1月文天祥就义710周年纪念和2005年10月文天祥陵园扩建典礼时,闽、粤、香港等地的文氏后裔和社会各界人士,蜂拥而至,每次都达数百人。南昌大学教授郑晓江,多次考察文天祥家乡后,称文天祥生死观的核心是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精神。肉体无法永生,精神却可不朽。墓中有无遗体并不重要,只要精神不朽,这就够了。站在陵前,望着满目青山,想起郑先生的阐述,记者领悟到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深刻含义。
身还未亡 却有祭文满天飞
在吉安,处处流传着文天祥的故事,人人为有这样的先贤而感到光荣。行走在文天祥故里,记者从文天祥苦读的富田“竹居”,到成才的吉安白鹭洲书院;从数万窑工加入到文公率领的抗元义军的吉州窑,到文公重举义旗南进的万安惶恐滩,时刻感受着文公的人格力量,感受着家乡人民对他的崇仰和爱戴。最悲壮、最动人心扉的当属王炎午生祭文天祥。
1279年2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不幸被俘,自杀未遂,被押送京城。至江西境地时,文公决定绝食,预期途经庐陵(今吉安)故乡时死去。囚于顺赣江而下的船中,文天祥百感交集。国破家亡,功业未遂,只有“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了。过万安时,他叹道:“传语故园猿鹤好,梦回江路月风清”;经泰和时他悲号:“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可是,顺风顺水,过了庐陵城,文天祥没饿死,元军又灌食,使他求死不得。而此时,庐陵城江边跪着许多百姓,望着押拘文公的船北去。曾为文天祥部属的安福籍青年王炎午,是南宋的爱国者、散文家和诗人,写了篇《生祭文丞相文》,与友人抄了许多份,从赣州一直贴到南昌的码头、驿站、店铺。他希望文天祥见到祭文,“速死”而保持名节。这篇千古奇文,铺陈排比,列举事实,强烈要求文公以死明志,可死不可生。他认为,文丞相“文章邹鲁,科甲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受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如果“志消气馁”,“岂不惜哉”!刘文源对记者说,文天祥当然见不到这篇“生祭文”,可他的心与家乡父老的心是相通的,文公是决不会“愧庐陵”的!身未亡,却有“生祭文”传千古,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有文天祥一人了。
在宫殿式的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记者默诵着这篇悲愤欲绝、催人泪下的“生祭文”;在新建的宽畅壮观的吉安大桥上,记者遥望当年亭亭如盖的大榕树下泪祭文公的大码头;在雕有少年文天祥塑像的白鹭洲,记者沉静在800年来生生不息的酽酽书香里,无时无处不感到,家乡人民对文天祥的爱太深了,太浓了,凝结成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庐陵文化园总经理杨利达先生告诉记者,吉安城北螺子山下原有座“文丞相忠义祠”,祭祀文天祥及其数十位部将,气势宏伟,惜已损毁,准备复建。并在此基础上,即将动工兴建庐陵文化园,以集中展现吉安优秀的传统文化。到那时,吉安又将增添一个瞻仰文天祥的场所,这是英雄之幸、家乡之幸。刘文源教授还告诉记者,今年是文天祥诞辰770周年,北京文天祥祠已与省、市有关部门联系,将举办系列活动,以缅怀、纪念文天祥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相关链接 千年古镇富田
据史料记载,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始建于北宋,历经千年,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乡。相传富田古时叫“穷田”,邻近的巍巍天马山隔山阻水,致使当地旱涝频繁,老百姓生活极为贫苦。当地流传着状元是文曲星下凡,可以拜倒天马山。文天祥从小立志要考上状元,变家乡为“富田”。南宋宝佑四年(1256),文天祥果中状元,月光台下,他跪向天马山,日夜虔诚祈祷,七七四十九天,终将天马山拜倒,富水河终能越过天马山畅流不息,造福于民。“富田”之名从此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