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石潭记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2、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板块]
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写作训练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教学板块之一:走进小石潭
走进小石潭之一:我来读一读,想一想
1、同学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了解?(多媒体展示文字:a、有关作 者b、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
2、请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多媒体展示文字:诵读课文)
3、齐声朗读课文。
4、请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
5、你认为学习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以课文为例来说明。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不。(多媒体展示:我的笔记本——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会归因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走进小石潭之二:我来画一画
1、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小石潭,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画中的小石潭。(多媒体展示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2、(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画一幅幅投放出来)请作画者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再请同学们用1+1+的方式来评画。(一条优点、一条缺点、一条建议)
3、欣赏了同学画中的小石潭,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再次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第二课时
走进小石潭之三:我来写一写
1、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2、请你以“小石潭真_____!”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写一写:小石潭真_____!)
点评习作“小石潭真_______!”
4、刚才,同学通过画小石潭,写小石潭,充分季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说一说——感受小石潭……)
教学板块之二:走过柳宗元
5、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6、下面,请欣赏一段音乐,听完后请说一说:在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段音乐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多媒体展示文字:音乐赏析——与柳宗元共鸣)
7、在音乐声中,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深冷寂,感受到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近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8、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文,选出你最欣赏一段,体会它情景结合的特点。大声朗读,读出你的这,读出你的理解。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训练
1、柳宗元的册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如果让你写一篇游记,你认为可以从《小石潭记》中学到哪一招呢?(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学一招——《小石潭记》让我学到了……)
2、请同学们将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多媒体展示文字: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哪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 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