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金小说《家》的艺术成就

2018-07-22小说

  【摘要】《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31年开始在上海《时报》上连载,1935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家》的单行本。大半个世纪以来,《家》一版再版,成为中国新文学中最畅销的的作品之一。从1933年到1951年,仅开明书店就将《家》再版了32次,其畅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小说如此畅销,绝非偶然,一定有其成功之处,本文就试从艺术形象、结构、语言等方面探讨其艺术成就,进而了解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巴金 《家》 作品 艺术成就

一、作品着眼小,立意深,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大亮点

  长篇小说《家》是以一个封建家庭作为封建专制黑暗王国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

  剖析社会,以小见大,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小说反映的主题是深刻的,要承载反封建这样大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将视线停留在一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场面上,而是选取了高家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作为着眼点,以高家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来表明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灭亡。这种写法,于虚处立意,在实处落笔,小中见大,使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有了形象的认识,进而自然容易理解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这种写法,在反映同类主题的作品中比较罕见,《红楼梦》算得上是典范之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成就。时隔近两个世纪,《家》的出现,可说是对《红楼梦》的较好的继承。

  《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时的中国文坛,是中长篇小说的天地,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几位著名的作家:茅盾、老舍、沈从文、巴金。他们都在中长篇小说领域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作品: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它们以不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显示出作家各自的特色。《子夜》通过对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中国旧社会都市生活的世界,体现了茅盾理智地、冷静地反映生活的创作风格。《骆驼祥子》则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愤怒地揭露和声讨了那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老舍式的北京小市民世界。沈从文的《边城》展现的是湘西的边城世界,作者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恬淡纯美的化外之境,作品犹如一幅展现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动人风俗画,这是沈从文的风格。而巴金的《家》则不同,它所涉及的是另一种世界——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力图向我们展现“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巴金《关于〈家〉》,即《十版代序》)从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在整体风格上,《家》这部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给三十年代作家纷呈、风格各异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成为该时期中国文学的一大亮点。

上一篇: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原文下一篇:解读巴金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