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8-08-08辛弃疾

  篇一:木兰花慢辛弃疾阅读答案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 赏析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两句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

  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3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赏析: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 怯 开始,到 况 一进,再 只管 一恨;到下片 便好 到 问我 到 醉来 ,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闷的事情,但从 老来 二字,可见端倪。辛弃疾写本词时,正值壮年,却以老迈自居,为何?联系当时的局势,就可理解。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本是大材小用,而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眼看北伐遥遥无期,词人担心自己老了,再也没有报国的机会,于是直言 老来 ,而又 怯流年 。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此时已到了中秋之日,而友人又要离去,再加上自己身处政治逆境中,怎能不觉悲凉愁闷?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流水也无情全不顾人感受,和西风一道只管送你的归船。 都不管 和 只管 二词,一语双关,既是责怪流水与西风的无情,又暗示范倅离任是因朝中恶势力当道。末二句笔锋陡转,转为温馨平和的场面,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鲈鱼,中秋夜和儿女一同欢聚灯前。此句为词人对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的想象。

  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风格沉郁顿挫。

上一篇:《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下一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答案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