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西洋梦

2018-07-20徐志摩

  导语:经受新文化洗礼的徐志摩全心全意地投入西方文化的怀抱,尽情吮吸西方文化的乳汁,从康桥带着施展抱负的梦想回国,却遭遇了中西文化在其生活中的排异反应,身心疲惫,进而,心灰意懒。于是,进退维谷间写下了他西洋梦的挽歌《再别康桥》。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的西洋梦,欢迎大家阅读!

  徐志摩所处的时代正是西风东渐、西风劲吹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经历了一连串的对外战争失败和戊戌变法失败,袁世凯称帝后已经从器物、制度、文化全方位丧失了民族自信,彻底与传统决裂,鼓吹全盘西化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1918年,二十二岁的富商子弟徐志摩怀着一颗对西方文明的无限景仰的赤子之心踏上了自费留洋之路。先在美国两年,后到英国两年。其间,他的志向先是要实业救国,后来立志做“中国的汉密尔顿”,最后,落实在文学启蒙上。四年留学生活,徐志摩先后专门研习了西方的历史、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和文学,这包含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有的主要基础学科,对他了解吸收西方文化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智性、宗教化、法制化、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已经使这个来自德性、伦理化、人治化、崇尚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的小伙子脱胎换骨,而成为一个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都非常西洋化的人。

  而康桥,是锻造徐志摩西洋梦最终的熔炉。是徐志摩毕生的精神故乡。

  徐志摩爱康桥,是因为这里既是“英国文化的娘胎”、世界近代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他的精神圣地。克伦威尔、牛顿、达尔文、哈维等许许多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都出自这里,漫步在康桥小镇就好像在穿越人类近代文明发展历史的长河,在这里,他可以呼吸到最纯粹的西洋文明空气。这一点,对于一个对西方文化倍感神秘、无限景仰、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的莘莘学子来说是无比看重的。在康桥,他投入文学的怀抱,学习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深切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开始接触到了现代主义思潮,这一切促使他后来成为一个艺术至上的浪漫主义诗人,并吸收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康桥,他每周积极参加校园内外的演讲、讨论和辩论。他还是工党民主政治的拥护者,热心投身英国工党竞选活动,亲身参与民主政治实践。这种政治倾向一直延续到他回国后的多年活动中,他孜孜追求的农村实验基地亦是改良主义在中国的一个绿色幻梦。在康桥,他将西方文化中的自由、爱和美确立为自己生命追求的方向。思想上追求自由无束,生活中渴求真正倾心的爱情与友谊,创作上力求美的实现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康桥,是徐志摩魂牵梦绕的精神圣地,每当他的人生遭遇挫折和迷茫的时候,他就急匆匆远赴万里来此医治心灵创伤,汲取奋斗的动力。

上一篇:徐志摩散文伤双栝老人下一篇: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