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加快了中国舞蹈的发展步伐

2018-07-16杨玉环

  盛唐有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魄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关于杨玉环加快了中国舞蹈的发展步伐的论据有什么呢?

  舞蹈艺术的灿烂成就,是舞蹈家辛勤培育的结果,唐玄宗时期,涌现了许多高超的舞蹈家,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杨玉环。她是弘农华阳人士(今陕西潼关县西),14岁时被选为玄宗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被玄宗看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命高力士将她送观度为女道士,称为杨太真。天宝四年(745年)正式入宫,册立为贵妃。《旧唐书》撰者刘熙感慨:“开元以来,豪贵雄胜,无如杨氏之比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杨贵妃不仅美貌,而且善歌舞,通音律,可掩前古。对中国舞蹈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唐代健舞――杨玉环最擅长的舞蹈

  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态为抒发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得最为完善。唐朝人把流传在宫廷豪门和民间的表演性舞蹈,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分为健舞和软舞,一般来说,健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软舞优美婉柔、节奏舒缓。在舞蹈编排方面,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

  唐代的健舞与软舞,多半是独舞或双人舞。健舞中,最著名的是《胡旋》《剑器》《柘枝》和《浑脱》。而杨玉环最擅长的舞蹈就是胡旋舞。

  胡旋舞源于西域康国,故又名康国舞。康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在隋唐时,居西域粟特人之首。此舞于北周时传入中原。隋代炀帝设九部伎,唐太宗设十部伎,其中皆有康国伎。康国伎主要就是胡旋舞。胡旋舞在唐代开元年间最为风靡。晚唐《乐府杂录》中,将胡旋舞与胡腾舞、柘枝舞等一起列入健舞类。许多文献均有关于胡旋舞的记载,说明胡旋舞在唐代是十分流行的。康国、米国、史国等向唐朝贡献的胡旋女子,就是能作胡旋舞蹈表演的专业舞者。

  据《乐府杂录》说:胡旋舞有一种称之为骨鹿舞,舞地仅是一个小园毯子,舞者在其上纵横腾掷,两足不离于其毯。舞态其妙。这种动人的舞蹈,使唐玄宗入迷,搞的“臣妾人人学圆转”,嫔妃宫女以及文臣武将都得学着转圈圈儿,而宠妃杨玉环则最擅长之舞。

  为了讨好唐玄宗,安禄山虽身肥三百多斤,还是苦练胡旋舞。《旧唐书.安禄山传》中有记载:“禄山万年益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白居易的《胡旋女》诗中也写道:“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由此可见,安禄山不但能跳当时风靡的胡旋舞,而且舞技相当精湛。

  胡旋舞的特点是急转如风、刚劲有力。舞者一般为女子,男子舞的也有,不过很少见。舞的类型有犯舞、双人舞、或三人舞、四人舞。服饰是绯袄、锦领袖、绿绫泻裆裤,赤皮靴,白裤帑,可谓五彩缤纷,妖冶艳美。从唐诗中可窥此舞的舞态一斑:舞者需要按乐声节拍而动,手的动作跟着鼓点。上场后,双袖轻举,始而转动,遂而渐快,如风狂卷,似雪飘舞。旋转的方向可左转右转,转的架势又如羊角旋个不停,因穿着绯袄,竟类同火轮在飞转,犹如骊珠追着飞星,虹景制流电,潜鲸喷海波。观者看得都迷了,竟辨不出终始,分不出背面,可见舞技之高巧非同寻常。胡旋舞不但有胡人,连汉人善舞者也不乏其人。

  白居易的长诗《胡旋舞》这样描绘胡旋舞的舞蹈场面:“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此诗中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这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舞蹈。

  胡旋舞是唐代最有特色的健舞,节拍欢快,多旋转、蹬踏动作,因此需要富有节奏感、音量大、音色亮的乐器伴奏。《通典》卷146记载胡旋舞的乐器有“笛鼓二、正鼓一、小鼓一、和鼓一、铜钹二”。可见,胡旋舞的伴奏音乐,是以打击乐为主的,这主要是为了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以鼓、笛、钹等乐器伴奏胡旋舞,在如今的新疆少数民族歌舞中仍可见。

  杨玉环学习胡旋舞虽有大部分是为了讨好唐玄宗,但是其技艺的精湛是不可否认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舞蹈向前发展。唐代的表演性舞蹈,无论是健舞,还是软舞,或是其他名目的舞蹈,都是唐代舞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以丰富多彩的风格与体裁,赢得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它们凝聚了各民族人民的艺术创造精神,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舞蹈流传久远,至今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还能见到它们的遗踪。

上一篇: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下一篇:赵飞燕、杨玉环为何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