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传说杨贵妃出逃日本的历史真相

2021-04-21杨玉环

唐朝历史上传说杨贵妃出逃日本的历史真相

  导语:在唐代一个如此繁荣的年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的美貌以及事迹也成为众多文人创作的源泉。而美人杨玉环有着出逃日本说法,这是真的吗?

  历史上传说杨贵妃出逃日本的历史真相

  传说公元前4世纪,雅典美女芙丽涅受到法庭审判。辩护师希佩里德斯让芙丽涅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衣服,并对在场的501位市民陪审团成员说:“难道能让这样美的乳房消失吗?”法庭宣判芙丽涅无罪。

  是啊,难道能让这样美的女人死于非命吗?东西方的审美精神在此交汇。历史真相如何?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事实留给学者,道义自在心间。道义,就是心灵的准则,而非客观的律条。虽然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正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可研究历史,抛了二十四史,还真剩不下什么了。而且古代中国人在史学上取得的成绩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翻翻古希腊第一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有时好似在看“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版。

  《旧唐书》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如果安禄山不反,杨贵妃也只不过是一个皇帝宠幸的女人罢了。可她卷入了历史的旋涡,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皇帝的替罪羊。

  不错,杨贵妃的亲戚因为她而鸡犬升天,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勾当。可不管在正史还是野史中,杨贵妃本身都没有恶行,就是唱唱歌、跳跳舞,爱吃荔枝,比褒姒、妲己差远了。因此在民间,她没有恶名,反而因为美貌和权力,成为人们移情的对象。因此,人们编排她没有横死马嵬坡,而是漂洋过海,安居繁衍。这么一来,山口百惠说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也就不足为怪了。

  1922年春,顾颉刚提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时代越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则就成了一个“齐家而后治国”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后人在层层叠加历史。其理论内容说的是古史,但理论精神可以适用于其他时期,比如在杨贵妃死没死这件事上。

  杨贵妃死后过了100年,才开始流传她没死还东渡的故事。而距离安史之乱不远的白居易、陈鸿,分别写下《长恨歌》、《长恨歌传》,都说杨贵妃已死。俞平伯想就这两篇作品证明杨贵妃死里逃生,可惜只是推测。野史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证据是,马嵬坡杨贵妃的尸体不见了。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说:“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明确指出,尸骸仍在。而北宋修的《新唐书》则说:“启瘗,故香囊犹在。”没提尸体,这是为什么?有两种可能。

  第一,《新唐书》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编写,他为人物立传,参考了不少小说、笔记、传状、碑志、家谱、野史等资料,受其影响,有可能对杨贵妃死没死这件事拿不准,就按下不表了。

  第二,《新唐书》写法过简,舍去了许多重要史料,加上苛求文字精练,宋祁、欧阳修等人不惜删去许多重要情节。所以,有可能是删多了。

  在杨贵妃这件事上,日本人挺重视。该国学者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都持贵妃赴日的观点。他们跟俞平伯都太拿白居易的《长恨歌》当回事了。白居易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象,说杨贵妃虽然在事变中人已死,但她的灵魂飘到神仙山上,后来和唐明皇派去的道士在神仙山上相遇了。可这就能说暗示她没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人家白居易是诗人,是在搞文学创作。从诗歌里找历史真相,就跟《红楼梦》的“索隐派”一样是靠不住的。

  下落成谜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唐朝历史上传说杨贵妃出逃日本的历史真相】相关文章:

1.杨贵妃死里逃生到日本的历史真相

2.历史上杨贵妃

3.历史上的杨贵妃 杨贵妃简介

4.历史上的杨贵妃

5.关于杨贵妃的传说故事

6.历史上的杨贵妃介绍

7.历史上杨贵妃究竟有多胖 有狐臭吗

8.历史上的杨贵妃长什么样?

上一篇:长歌行李隆基和杨玉环下一篇:杨玉环逃到日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