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谈小学高段指向语用的教学策略

2018-07-13圆明园的毁灭

  陶亚利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江第一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任务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理解"文本语言承载的含义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密码,即言语发现;二是学习在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即言语表现。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运用以下策略在高段阅读课堂展开以"语用"为指向的教学,使学生从言语"发现"走向言语"表现".

  一、梳理——指向"篇感""段感"的形成

  一个人的用字、用词、遣词造句,在口头中经常得到练习,而"段"的意识、"篇"的意识,口头中得不到练习。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加以渗透、落实,学生拿起笔来写作,才会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层次,考虑结构,这就是文章的"构思",而学生习作也恰恰最搞不懂"构思".在高段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篇感""段感"的意识,笔者认为立足整体,梳理文本内容框架,了解全文架构上的奥妙是必须的,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理清显性结构

  显性结构就是课文表面内容的结构线索。如,叙事性文章中所记叙事件的发展阶段,描述性文章中所描述的事物的几个方面,说明文中所说明的要点,议论文中所论证的分论点等。理清篇章内容结构的目的是学习如何构思、选取和安排材料等表达经验与规律。

  《圆明园的毁灭》描写的是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结尾段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笔者这样教学:

上一篇:《圆明园的毁灭》的内容下一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