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岳阳楼记》与《登岳阳楼》中的湖湘文化精神

2018-07-20岳阳楼记

  引导语: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伟,历来为人们所激赏。这意境,从诗人的抱负和胸襟中来,从诗人阅历丰富而又坎坷的生活道路中来。下面是有关《岳阳楼记》与《登岳阳楼》中的湖湘文化精神,我们一起阅读学习了解吧。

  湖南岳阳市获悉,2015年从初一至初三,有1300多人在5分钟内完整背下368字《岳阳楼记》,免票游览了岳阳楼景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往岳阳楼观赏。据岳阳楼管委会介绍,岳阳楼景区2013年开始推出“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活动。截至目前,已有数万名游客通过背诵免费登上了岳阳楼。

  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一)“诗人之不幸,成为湖南江山之大幸”

  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典型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人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湖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里地处偏远,是古代“贬谪之地”,又是陶渊明寄托自己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楚文化的瑰丽神奇使得这个地方充满着神秘的吸引力,其中庄子散文和屈原楚辞是最为耀眼的部分;书院的建立又让湖南学术空前繁荣。江湖文化和庙堂文化在这里激烈地冲突又悄悄地融合。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想、狂飙突进的战斗精神、清高孤傲的人文姿态是传统湖湘文化的三大品格。所有这些对湖南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湖南文人们自古以来就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关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湖南人的优良传统。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同时,湖南因地处偏远,古时多为官员贬迁之地,尤以唐宋为盛。如李白柳宗元、杜甫、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后,曾作《汉寿城春望》一诗,现常德市在柳叶湖边建“司马楼”以纪之)等均被贬至湖南。随着中原人士的相继进入,为当时的湖南带来很多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推动了湖南的文明开发进程。有些学者遂将此作为湖南是以文化兴省的一个依据,有人因此说是“诗人之不幸,成为湖南江山之大幸”。

上一篇:岳阳楼记原文、注释及译文下一篇:想象成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