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善写月色的小说家张爱玲被人发现死于洛杉矶的寓所,为状安详,享年七十五岁。消息传来,震惊台港文坛,哀悼的文章不断见于报刊,盛况令人想起高阳之殁。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哀艳苍凉,她自己则以迟暮之年客死他乡,不但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甚至殁后数日才经人发现,也够苍凉的了。这一切,我觉得引人哀思则有之,却不必遗憾。因为张爱玲的杰作早在年轻时就已完成,就连后来的《秧歌》,也出版于三十四岁,她在有生之年已经将自己的上海经验从容写出。时间,对她的后半生并不那么重要,而她的美国经验,正如对不少旅美的华人作家一样,对她也没有多大意义。反之,沈从文不到五十岁就因为政治压力而封笔,徐志摩、梁遇春、陆蠡更因为夭亡而未竟全功,才真是令人遗憾。
张爱玲活跃于抗战末期沦为孤岛的上海,既不相信左翼作家的「进步」思想,也不热中现代文学的「前卫」技巧,却能兼采中国旧小说的家庭伦理、市井风味,和西方小说得道德关怀、心理探讨,用富于感性的精确语言娓娓道来,将小说的艺术提高到纯熟而微妙的境地。但是在当时的文坛上,她既不进步,也不前卫,只被当成「不入流」的言情小说作家,亦即所谓「鸳鸯蝴蝶派」。另一方面,钱钟书也是既不进步、也不前卫,却兼采中西讽刺文学之长,以散文家之笔写新儒林的百态,嬉笑怒骂皆成妙文。当代文坛各家在《人,兽,鬼》与《围城》里,几被一网打尽,所以文坛的「主流派」当然也容不得他。此二人上不了文学史,尤其是中共的文学史,乃理所当然。
直到夏志清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才为二人各辟一章,把他们和鲁迅、茅盾等量齐观,视为小说艺术之重镇。今日张爱玲之遍受推崇,已经似乎理所当然,但其地位之超凡入圣,其「经典化」(canonization)之历程却从夏志清开始。《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于一九六一年,但早在一九四八年,我还在金陵大学读书,就已看过《围城》,十分倾倒,视为奇书妙文。倒是张爱玲的小说我只有道听途说,印象却是言情之作,直到读了夏志清的巨著,方才正视这件事情。早在三十多年前,夏志清就毫不含糊地告诉这世界:「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金锁记》长达五十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