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庐山赏析

2018-07-20余秋雨

  导语:苦旅中的中国文化,你何去何从?下面就来赏析一下余秋雨的庐山。

  提起庐山,总会使人不由得想起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美丽的庐山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伟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

  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赋予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庐山确立了她世界文化名山的地位。

  在古代,庐山道路险阻、与外界联系甚少,再加上景色优美,自然是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可以说,庐山在古代是一个培养孤独,或者说培养文人的理想地点:因为它对世俗的超拔,也就是孤独对世俗的超拔,文人对世俗的超拔。

  中国的名山大川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迹,而且是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希望通过对他们的触摸达到一种对历史时空的穿越,感受一种久远而深沉的气息。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种心灵之旅,既是一种对过去的追溯之旅,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探索之旅。我个人认为,《庐山》是《文化苦旅》一书中非常出彩的一篇文章。那一行行文字巧妙地实现了对时间的纵贯和空间的穿梭,而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则幻化成一种沉重而忧伤的旋律。

上一篇:余秋雨美文欣赏-庐山下一篇:余秋雨《沙原隐泉》佳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