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

2021-05-28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教案模板汇编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黑板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结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小黑板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齐背课文。

二、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三、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七、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板书设计

  26、鱼我所欲也

  论点: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上一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范文汇编十篇下一篇:关于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