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美在于其朦胧的意境。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理想,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又有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从香草和美人的结合、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结合以及忧郁而不沉沦的意境之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揭示出“丁香姑娘”带给人的古典和现代结合的独特心理体验。
关键词:美人 丁香姑娘 继承 创新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含蓄之美,一般很少直接的、大段的抒情,抒情议论往往借助于“意象”,古人对“意象”的理解,是一种象征,一种“表意之象”。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很多意象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柳枝”、“长亭”象征离别,“月亮”象征团圆,“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等等,中国的古代诗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喜欢用美人的形象来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表达对贤君的渴求和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赋予“美人”以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
用“美人”象征理想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文学史上举例最多的就是国风中的《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关于这首诗的旨意,历来说法纷纭,但笔者更认同清朝姚际恒《诗经通论》中的说法:“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诗中通过主人公对“伊人”苦苦追求而又不得的惆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诗中的“伊人”可以看做是美好理想的一个象征。此后爱国诗人屈原将“美人”的意象大量用于自己的作品,在《离骚》中诗人多处用美人来象征自己眷恋的楚王,并用“美人迟暮”暗喻人才凋谢、理想落空,更在《思美人》一篇中借着对心中美人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对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后世文人沿袭了这一传统,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用美人比君王,通过描写一个艳丽的美人,表达自己渴望被君主赏识,又担心才华被人妒忌,理想难以实现的忧伤。曹植有《美女篇》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自己怀才不遇,理想落空。唐代杜甫有《佳人》诗:
绝代有佳人,深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诗人以佳人自喻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李商隐的《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权。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 春风,背面秋千下。
乍看,这首诗只是一个少女依年岁增长而发出的红颜薄命的表述,深入本质,联系李商隐的经历,不难发现,实际这是诗人以美人来自比,诗中蕴藏了怀才不遇的忧愤和难以言状的苦衷。再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大观园里的美人个个冰清玉洁,哪一个不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
当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学这一有趣的现象之后,再来看《雨巷》,很多评论家认为《雨巷》就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歌,而“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所指的是他的初恋情人施绛年。笔者不敢苟同,有以下几个疑问:首先,《雨巷》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诗人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施蛰存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孤独、迷惘、忧伤的情绪。“丁香姑娘”的气质与此时诗人自己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丁香姑娘”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反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其次,当时施绛年17岁,据有关资料介绍,其人性格活泼和“丁香姑娘”的气质完全不吻合。所以笔者以为,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实际是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学以美人象征理想的传统,“丁香姑娘“忧郁的气质再加上“悠长的雨巷”带给人的寂寞和孤独和渺茫,彼此呼应,弥漫了一种理想破灭、前途渺茫的忧伤。而诗人想象“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更是诗人心志的寄托,“丁香姑娘”就是诗人心中那美好的理想,尽管她转瞬即逝,而诗人却仍然在痴痴的期待。此后,戴望舒还在《秋天的梦》中创造了“牧女”、在《百合子》中创造了“百合姑娘”、在 《Mandoline》中创造了“曼陀铃姑娘”以及在《林下小语》中创造了“林下姑娘”,这些美人的意象都或多或少的隐藏着诗人理想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