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新解

2018-07-13雨巷


  《雨巷》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戴望舒《雨巷》新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首有关“预想”的诗——戴望舒《雨巷》新解

  戴望舒的《雨巷》,谐音“预想”,这似乎有些巧合。读罢全诗,感觉这种预想的味道特别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显的预想特点。

  作者是在江南的小巷里长大的,人生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预想的过程,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但作者把自己的预想放置在雨巷这样的环境中,就特别耐人寻味。江南多雨,雨巷这样的生命背景出现在作者的诗中是自然的,同时又是有深意的。诗歌的形象性,决定了它的绝大部分文字都该是形象的,也就是说,它要用更多的意象来说话。于是雨巷成了诗人的选择,成了酿造诗情的重要的意象。关于“雨巷”这个意象,有不少解释,有的说是指那个黑暗的社会,有的说“可以把它虚化为一种‘追求’之路”(高中语文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前者更多地从政治层面上理解,不够准确,后者的理解比较好。但把它理解为苦闷、孤独、寂寥、彷徨时感到悠长的人生处境似乎更好。雨是人生处境的点化,渲染了人苦闷、孤独、寂寥、彷徨的情绪,而巷子是诗人生命经过的地方,这样的雨巷就别有况味。来自自然的雨和来自生命的巷子,使得诗歌充满了久远而古老的生命之思。诗人遇见那个姑娘,但那个姑娘又转瞬飘过,这使得他还想遇见那个姑娘的愿望变得格外强烈。如果说最初的预想展示了人生的希望,那么诗歌最后的预想恰恰说明了最初的预想并没有完全实现,一种失落感加大了诗人的忧伤。不管是把雨巷虚化为一种“追求”之路,还是把雨巷理解为苦闷、孤独、寂寥、彷徨时感到悠长的人生处境,都是用开放的眼光理解“雨巷” 这个意象。如此说来,这个预想就不仅仅属于戴望舒和那个时代,诗中的“我”让人想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属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属于某个人又超越某个人。此诗既可理解为对以往生活情景的演绎,也可理解为对现时生活的表现,又可理解为未来属于许多人的生活场景。无论怎样,都表现了过去、现在、未来“正在进行时”的苦闷和诉求,“预想”的况味就显得格外深刻。这是经典之作的鲜明特征。这样诗中的“雨巷”和“预想”就不是简单的暗合,一种形象的富于深意的表达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上一篇:戴望舒《雨巷》全文赏读下一篇:论戴望舒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