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文写作背景

2020-06-27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课文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全诗构筑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可已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石硖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

  徐志摩的爸爸为海宁首富,是海宁现代工业的发起人。他投资很多方面,但最大最成功的是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望子成龙的爸爸,在儿子初次出国留学时,给他另取名字:志摩。说是小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顶,并预言,此人必成大器。

  1918 年,徐志摩北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按照爸爸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承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10月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后,才知道罗素到中国讲学去了,这样就在伦敦住了下来。

  不久,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没想到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当时的徐志摩24 岁,已经是两岁孩子的爸爸了。

  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一位爱国的有识之士,与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有深厚的交往,两人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而梁启超(徐志摩的老师)也早把林徽因当做自己女儿一般对待。

  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表所吸引,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人亲密地交往了。一次,当他们踏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边漫步时,林徽因耳边响起波浪一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之际,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她微笑不语,伸手摘下一片柳叶,轻轻地衔在嘴上。

  徐志摩曾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一生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和林徽因的交往,使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因此,他对康桥这段生活异常留恋。

  胡适评价徐志摩说:“他的人生观真是1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3个大字:1个是爱,1个是自由,1个是美。他梦想这3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1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徐志摩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与林徽因相遇让徐志摩眼前一亮,绝伦的完美,使他产生了爱,他顾不得已为人夫人父的身份,要实现追求美与爱的自由。

  而对林徽因来说,已结婚成家的徐志摩首先是1个兄长似的朋友,不是婚恋对象。她在一篇文章里披露16岁时的心情:不是初恋,是未恋。在伦敦,他们没有达到热恋的程度,但都有会心的程度。所谓会心就是:徐志摩知道自己深爱着林徽因,林徽因感受到了,也知道自己喜欢徐志摩。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经过痛苦的思索,林徽因和爸爸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只给他留下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走了,带着记忆如锦金,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所有的话,走了。”徐志摩读完信,颓然地坐在沙发里,心里一片空白。

  虽然林徽因离开了,但徐志摩仍然抱有幻想。于是在1922年3月想他的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张幼仪虽然有所预料,但这一天真的来了,她还是难以接受。就在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一星期后,由吴经熊和金岳霖作证,徐志摩和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

  1922年11月,徐志摩写的《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在《新浙江》的副刊《新朋友》的《离婚号》上刊登出来。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现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案,挑战了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

  按照当时知识分子的做法,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最古老的选择是休妻,写上一纸休书,即可把妻子送回娘家了。另1种就像鲁迅的做法,把元配夫人仍放在家里,自己在外面同居。

  徐志摩说,我不能把张幼仪送回她的娘家,因为这是对她不负责任的 ;我也不能把她放在家里,我在外面再娶上1个(而张幼仪是愿意这样做的,但徐志摩不这样做)。徐志摩表示,我一定要用离婚的方式来解决我的婚姻问题,让我们两人都获得自由。。所以在德国请朋友作证写下离婚协议,而且一回到国内马上在报纸上登出离婚启示。

  而林徽因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在英伦发生的故事,仿佛也变得不太真实。家族中的长辈一致反对她插足别人的婚姻,不允许家族的名誉受损,这让林徽因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她明白了谁才是真正适合陪伴她一生的伴侣。因此,开始和梁思成恋爱,并排除了徐志摩的干扰。

  梁思成的多才多艺、幽默风趣,深深地吸引着林徽因,他们常常在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约会,还随梁思成去清华学堂看梁思成参加的音乐演出。梁思成也在林徽因的影响之下,改学建筑学。两人在天坛同游时,还一同畅想去美国学建筑学,作中国的第一对建筑师。

  1924 年4月12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率领1个国际大学访问团,乘船抵达上海。他是应梁启超、蔡元培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华访问的,徐志摩理所当然地成了泰戈尔在华访问的全程陪同。这老少两代之间不仅毫无代沟,而且一见之下即引为知己,成为二十世纪诗坛上的忘年交。徐志摩甚至向老诗人吐露了自己对一位叫林徽因的北京姑娘的暗恋,以致泰戈尔见到此行作为英文翻译的林徽因本人后,都忍不住想扮演中国神话中的月佬,替心有灵犀的一对青年男女牵起红线。

上一篇:女人励志早安心语2016下一篇:再别康桥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