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2020-09-20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 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上一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作文(精选11篇)下一篇:有关再别康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