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张爱玲的茶情

2018-07-20张爱玲

  引导语:在才女张爱玲笔下,有着飘渺的美,神秘的眼,她无数次将茶的神韵,不动声色地点进她的作品中,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茶情。

  在中国女作家群里,我所读的作品最多的就是张爱玲的了,琼瑶的我只读了《窗处》、《在水一方》、《匆匆,太匆匆》和《庭院深深》,读了之后发现如同一部小说。但张爱玲的就不一样了,反而是一部小说同时有两到三个小说内容。

  如果说《红楼梦》是在分析和介绍茶的各形各色功能的话,那么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里,我们看到的茶就是一种立场。张爱玲写茶和对品茶的内涵达到了不可言教的神韵级别。较之于两大小说对茶的表现,我更爱张爱玲理解茶的那种韵味。在其作品中,早就有茶友认为她那对绿色茶渣貌似一个风情万种的道具,牵出范柳原和白流苏的一番话,令人黯然销魂。

  而读完《红楼梦》,你不一定会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爱上茶,也很有可能读完就没有茶的概念。但只要读完张爱玲的作品,你自然就会莫名其妙地与茶为伍了。可以说,我身边有许多朋友都是读张爱玲作品而与茶结了缘的,他们都是不动声色的。不象《红楼梦》那样大张旗鼓地写下来,结果是大家不知所以然,有茶匠的特征。

  我在编《中国历史漂泊的巨人》时,张爱玲也是其中人物之一,她一生漂泊,流离失所,那个让她刻骨铭心的汉奸相公胡兰成终其还是离她远去。作为当年李鸿章的后代,张爱玲本应该是过着极为安定的贵族生活,而时事乱成一片的中国,没有为她撑开一把挡风的小伞,以至于练就了她心灵的无数创伤,只能以孤寂、冷艳来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三毛的《滚滚红尘》就是以张爱玲为生活原型而创作成功的。对于张爱玲一生充满了悲天悯人和孤苦伶仃的命运,我们在读其书时,多多少少都想起那个离我们还不算太远的岁月,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串冰冷的历史。

  以我个人的观点,张爱玲的那一支笔最为细腻,她有着飘渺的美,神秘的眼。在因茶而进入她的心灵领地里,我们识得了她的作品不但影响了一代中国人,而且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影响了一个时代,作为一名中国人,她用尽了毕生的无奈来抗争奔波劳顿的日子,从其简历中我们就已看出,作为一名女性,能达到她这种成就的中国作家,没有几人。

  南洋茶师许玉莲说:张爱玲在《怨女》一书里轻描淡写几句:书中的银娣,欢喜地一样样东西都指给嫂子看“里床装着什锦架子,搁花瓶、茶壶、时钟。”那茶壶如此郑重被收放,可见是心头爱,说不定银娣上吊前“拿桌上的茶壶,就着壶嘴喝了一口,冷茶泡了一夜,非常苦”的这茶壶就是那茶壶。这是她自杀前的心情写照:清冷又苦涩。一口茶就道尽了银娣的难处。“就着壶嘴喝”有不管三七廿一,死意已决的味道。后来姚家分遗产那天,她非常紧张,担心自己会被欺负,她可吃不起这种亏,因是花了前半生的青春与一个初恋换回来的。张爱玲轻描淡写几句,“站着就喝,也许是左计右算想得出神了,来不及坐。”,“热”与“冷”的对比,是喝茶老行家的神来之笔,没有喝习惯茶的人难有此体悟。

  我也认为许玉莲看得精准,想起一些玩味茶道的人来,非要来不来就正经八百地摆开架子,一是一二是二地写,谓之云:茶道,吓唬了好多的茶客。一看就是天下之笑料。

  张爱玲不知是有意地还是无意地将茶的神韵,无数次地在不经意间点进作品,已经随意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

  张爱玲,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我国当代最高产的女作家之一,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移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著作有《牛》、《霸王别姬》、《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上百部作品,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倾城之恋》也拍成电视剧而轰动一时。

 

上一篇: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磨灭人性的后果下一篇:张爱玲,一个用茶说故事的传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