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2018-07-21张爱玲

  有人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文字在她的笔下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人和对她的文字一定都有同样的感慨,因为阅读人与阅读文字都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快感。阅读她的人,是眼睛的快乐;阅读她的作品,是心灵的快乐!那么,这样的一个能令人身心快乐的女人,岂不就是上帝派给我们的天使吗?让她把在她那里才可以感觉到的异样和灵动都传递给我们,如干涸的泥土被甘霖滋润;似寒冷的霜雪被阳光映照。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察非常绝妙,她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的审美是精致、才华是世俗的、毕生是传奇的。她虽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竟成了最后的焰火,那光影虹霓,却足以点亮人们半生的心路历程。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离异,父亲曾一度扬言要杀死她,她逃到哪里,战火就跟她到哪里。爱情短路,婚姻触礁,不幸一个接一个地砸向这个弱女子。而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研究者对她给了很贴切的评价: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时独一无二的。她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她写的纯文艺作品令人心悦诚服;她写的言情作品更令人如醉如痴。像她这样的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女作家,绝无仅有。

  张爱玲,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30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康定东路),取名张瑛。她是祖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祖母李菊耦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之女,张爱玲则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她出身名门,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母亲是黄逸梵,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在津浦铁路局任英文秘书。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四岁时她开始私塾教育,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读诗背经。她自幼就受古典文学的启蒙,渐渐培育了她的文学天才。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当她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在《天才梦》中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1930年十岁时,母亲坚持送张爱玲进学校读书,为此同父亲大吵一场。母女俩偷着跑到黄氏小学,张瑛正式取名张爱玲。

  1931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次年校刊刊载她写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1937年夏天,毕业于圣玛利亚女校,母亲第二次出国归来,张爱玲因躲避日寇炮火到母亲家住,遭父亲毒打。1938年,旧历年的前一天,逃出父亲家,从此与父亲家告别。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毕业前夕香港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未毕业即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她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

  在当时的上海,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亲手设计,或由好友

  炎樱设计,这些服装在当时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显得很大胆,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报纸和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张爱玲的性格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享乐、孤傲、任性、对生活悲观……她虽然家常熟捻,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1944年《万象》月刊连载了她的长篇小说《连环套》;《杂志》月刊刊载了她的《必也正名乎》《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等作品;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1945年:《杂志》月刊连载《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吉利》《浪子与善女人》等;《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1947年:《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传奇》(增订本)由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从事影剧活动,写出三部电影剧本《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1948年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后改名“半生缘”);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七月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她还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新星的来临的重磅炸弹;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的时刻,她的才情不仅在国内人尽皆知,而且更享誉国际。

上一篇:张爱玲经典语录摘抄下一篇:论《倾城之恋》白流苏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