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郁金香》简析

2018-07-21张爱玲

  《郁金香》是张爱玲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2005年,内地学者李楠在研究1949年以前的上海小报时,意外发现上海《小日报》于1947年5月16日至31日连载了署名张爱玲的小说《郁金香》。经内地海派文学学者吴福辉、著名国际“张学”权威陈子善等考证,一致确认是作家张爱玲的作品。

  《郁金香》出版以后,又掀起了一股张热,而对《郁金香》这部作品,褒贬不一,这里,我就简单阐述一下我对这部作品的看法。

  总体上来说,我个人认为《郁金香》写得并不很好,可以说是张爱玲的败笔,主要有一下几种理由:

  1、人物形象单薄不丰满

  这是看完《郁金香》后的最鲜明的感受。作为主角的金香、宝余、宝初由于篇幅的限制,三人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很多,而其形象刻画也不同于张爱玲的《金锁记》、《沉香屑》等小说中的主人公,显得很淡薄,像三张平面的人物。

  对于金香,在他人的眼光中她与少爷们拉拉扯扯,不成体统,在我们眼中,她是一个被少爷调戏的漂亮丫头,一个婚姻并不幸福的受生活折磨的女人;宝余是个初级阶段的花花公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三次调戏金香看出来,也仅此而已,对宝余的形象刻画点到为止了;宝初的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变得沉静、软弱而冷淡,似乎看透了社会。这些是我们可以分析出来的关于这三个人形象的所有的结果了,除此之外,我们无法猜测他们的其它个性。

  2、情节描写粗糙

  情节描写的粗糙,使得小说人物心理语言匮乏、人物间的关系模糊、文章结构不严整。

  小说中,只有在文章以宝初为“主演”的后半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心理的描写,而且只寥寥数笔。而文章的结构呢,给人以疏松的感觉,好似匆匆发展然后匆匆结尾,没有了张爱玲以往小说紧密的特点。我们重点看一下小说中人物间的关系的模糊性。

  金香——宝余

  两人可以简单而精确的概括为被调戏与调戏的关系,毫无爱情可言,而非阎小姐口中的金香爱上了宝余的谬言。在文中,有三处宝余调戏金香的场景,分别是借逗狗逗人、换衣风波、擦胭脂风波。

  金香——宝初

  关系有些暧昧,我们也只能这么说,而这个结论的下定还主要是通过宝初离开之前与金香说的话,去掉这一节,我们只能说宝初对金香是同情的。

  宝初与金香告别的场景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什么铺垫,甚至是宝初对宝余调戏金香也没有生气、吃醋等表现的描写,仅仅是看不过去了说了两句而已。这样,宝初和金香告别场景中的暧昧的出现就显得很突兀,让人很是迷惑二者为什么关系突飞猛进的增长了呢?

  “我想……将来等我……事情做得好一点的时候,我我……我想法子……那时候……”这是宝初对金香的“告白”,很不明确,到底是在暗示什么?而随后,文章又说: “其实宝初话一说出了口听着便也觉得不像会是真的,可是仍旧嘴硬。”由此可见,宝初的这番言语不过是在看到金香缝被那“不知道是天上人间”的情景时的一时冲动而已。

  金香在宝初离开时,送给他“一个白缎子糊的小夹子,打开来,里头两面都镶着玻璃纸罩子,他的市民证防疫证都给装在里面。”“设想得非常精细,大约她认为给男人随身携带的东西没有比这个更为大方得体的了,可是看上去实在有一点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与市民证刚刚一样大,尺寸过于准确了,就嫌太小。”宝初并没有为这个金香精心设计的礼物感到惊喜和珍惜,相反,他把它混在信封信纸一类的东西中,每翻出来总是看得心里一阵凄惨,而这种凄惨源自什么,是同情还是其它,或者是都有。最终宝初选择了一个曲折的方法把它送走了:把它夹在图书馆借来的小说中间,“至少……让人家去摔掉它罢!”宝初对金香也不过如此,说不上是爱情,只能说上是喜欢、有好感,而这种感情也在自己的不坚决和软弱中,与同情融为一体,消失殆尽,只剩下一点点的回忆了。

  吴福辉等人认为,《郁金香》是男女情感纠葛的故事:一个旧式大家庭中,女仆金香与大少爷真心相爱,而二少爷也对金香展开了虚伪的追求,同时贯穿着家族中正房、侧室的明争暗斗。

  我觉得这种描述是很滑稽的,是生搬硬套将《郁金香》套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言过其实。

上一篇:张爱玲被风尘洗礼过的语录下一篇:翻阅张爱铃书中的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