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记》读后感

2018-07-20朱自清

  《择偶记》是200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自清。《择偶记》揭露青年男女在封建婚姻枷锁下的辛酸生活;封建的婚姻制度,其本质是无视情爱和性爱,否定人性。旧社会的婚姻悲剧,概来源于此。

  《择偶记》读后感

  封建的婚姻制度,其本质是无视情爱和性爱,是否定人性.旧社会的婚姻悲剧,概来源于此.

  朱自清凭着他的老实,凭着他的真诚,向人们诉说着他过去四次择偶的往事.在这平和、宁静、温婉的诉说中,没有一处对当时心绪流动的追忆,也没有点点滴滴的感情抒发,仅仅简单地记下了四次择偶的经过.从中我们看不到作者有什么感触(不论当时和后来,作者是有很多感触的),明显地让人感到作者是有意避免把自己写进去.作者极冷静地,毫不动声色地记下这四次择偶的简单经过,是何用意,表现复杂社会的一角?批评不尽人意的生活?解释丰富的人生?读罢全文,似乎茫然,一时,不知文章丰富的意蕴埋藏在哪里.

  朱自清在《背影·序》中说得很肯定,他写散文是因为有话要说.那么,在《择偶记》里,他要说的话,那表白自己观念的话,那批评,解释人生的话,是什么呢?

  朱自清 32 岁时,原配夫人武钟谦病逝; 34 岁时,与北平艺术学院毕业的陈竹隐,恋爱并订婚; 35 岁时,与小他 7 岁的陈竹隐在上海结婚,并去普陀度蜜月. 37 岁时,作《择偶记》.

  朱自清一生中,共有五次择偶经历,二次婚姻史,可是他在《择偶记》中,却只记下了前四次择偶经历,唯独舍去最后一次不记,何故?

  明白了,朱自清是把自己少年时期的四次择偶经历,看作是中国封建婚姻陋俗的一种现象,所以作《择偶记》.

  他写《择偶记》一个月后,作《欧游杂记·自序》,其中有这样的话:“这个时代,‘身边琐事’说来到底无谓.”难道这句话,是对他一个月前所作的《择偶记》的否定吗?

  当然不是.朱自清把他少时四次择偶看作是能反射出时代折光的个人经历,它附丽着一定的历史内涵,所以,他跨越了‘身边琐事’的樊篱,作《择偶记》.

  于是,我们看到了《择偶记》对人生社会的一面,除了有所表现,也有所解释和批评.

  第一次择偶,不到 11 岁的孩子,对于媳妇这件事,脑中一片空白,即便生活中有所耳闻,临到自己头上,也定是模糊,茫然不知所以.这说媳妇其实是长辈的事,由长辈一手包办的.作为被长辈左右婚姻命运的孩子,对此事之所以能“理所当然,毫无意见”,完全是因为那小姐住的地方“最有趣”;而“我”最热心的也还是那里的大麦粉和白薯干儿,却不是那小姐.是这天真的童趣掩盖了这场择偶的悲剧色彩.所以,一年多以后,那小姐病逝的信息传来时,“我”跟家人一样毫无叹惜.

  第二次择偶,虽然“我”出场了,但是以被母亲打扮妥贴的傀儡出现在相亲者面前,被人家上下打量,刨根问底,看中了.相看女方时,“我”却被剥夺了相看的权利,母亲派了亲信的老妈子去.最后定夺,是母亲施了否决权.在这次择偶中,当事人双方商品似的,被双方家长及其代理人品头论足,挑来挑去,人的尊严已被践踏得不能容忍的程度,所以,想说二小姐时,也被人家拒绝.

  第三次择偶,是母亲在牌桌上见到的,那女孩聪明伶俐.双方家长对这门亲事已说到九成九了,后来得知,那小姑娘是抱养的,母亲又冷了.过两年,她得痨病,吸上了鸦片.母亲庆幸当时没有定下.虽然,这时稍懂一些事的“我”,也跟母亲有同感,但是,在这次择偶中的主动权,决定成与不成的大权,仍牢牢地握在家长手中.“我”仍是个受人摆弄的木偶.

  第四次择偶成定局,并结成秦晋之好,也始终由长辈一手操纵实施.但在这次择偶的记述中,却写下了这么一句:“妻嫁过来后,说相亲的时候早躲开了,看见的是另一个人.”点明他们结婚后感情相当好.事实上,这次择偶是朱自清 14 岁时,由家长定下的; 19 岁完婚也是父亲催办的.封建包办婚姻,也有先结婚后恋爱,变悲剧为喜剧的.结婚时,朱自清才第一次看到妻子——端庄秀丽、温婉柔顺、很爱笑的姑娘.新婚燕尔,两人情投意合,所以妻子才能偷偷地告诉他那个秘密.虽然,这桩婚姻由父母一手铺就,但朱自清很幸运,他们的婚姻生活还是美满幸福的.所以细细品来,这次择偶的记述中,隐约地流露出不同于前三次的感情色彩.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母命包办下的产物,行过婚礼,他匆匆赶回日本,向许寿裳沉重地说:“母亲娶媳妇.”朱自清在《择偶记》中,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母亲择偶”,但是,那字字句句的记述中,却流露出“母亲择偶”的微词.

  在记叙这四次择偶经历时,朱自清极力摆脱现实我的思绪干扰,努力追寻捕捉早已逝去的少年我的心态影子.字里行间,时不时地跳荡着孩子的童声;一个单纯、稚气、憨态可掬、对长辈的苦心又能领略一二、有点老成的少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仿佛我们也被带回那逝去已久的悠远年代.那逝去的岁月,虽然充满陈腐衰败的封建气息,但追求幸福,自由和美满的愿望,却激励着人们顽强地生活着,为获得他们的自由和美好而不断地奋斗.尽管在今天看来,那可怜得很,但谁也无法抹去其中“美”的色彩.过去,有甜蜜蜜,也有酸溜溜的.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历史,所以他要作《择偶记》.

  《择偶记》之所以如此立意,构思和表现,并营造了一个含蓄隽永的意境,诚然,有作者的刻意追求和苦心经营,但是,也跟作者的性格气质大有关系.孙伏园在《悼佩弦》一文中说:“佩弦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虽然那时我们都在二十左右的年龄.”从《择偶记》的行文中,我们所感到的朱自清,不就是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文人吗?

上一篇:朱自清原文及赏析《背影》下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