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2018-07-20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大师。有散文集:《踪迹》(1924)、《背影》(1928)、《欧游杂记》(1934)、《你我》(1936)、《伦敦杂记》(1943)、《标准与尺度》(1948)等,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精品散文。正是由这些散文所共同表现出的散文之美奠定了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朱自清的散文行文如诗,描写如画,修辞新颖,深受读者的喜爱。

  一、散文的诗意美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能够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择材料,捕捉新意,创造出集中概括的艺术形象,而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淡淡而又韵味深长的诗意。

  朱自清通过对情景的细致描写和自然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景致当中,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一种余音绕梁的诗意。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诗情画意的散文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白花是羞涩的,满月似乎在小睡,远山只有些大意,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这样的境界,由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景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给人一种朦胧美、诗意美。

  朱自清能用自己的平凡所感,诗意化地道出了大家的共鸣。例如《匆匆》一文,简直就是一篇散文诗。“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诗意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到它“逃去如飞”,“吃饭的时候”、“洗手的时候”、“默默时”、“伸出手挽留时”、躺在床上的时候,都觉得时间匆匆溜过,道出时间不可逆性的客观事实。于是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伤时又惜时,叹息之中包含着不甘虚度年华之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时间又具有强烈的可感性,文中的“我”面临着时间来去匆匆的这一客观事实,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家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够做什么呢”?感叹光阴似剑,自己很渺小,所能做的事情也微不足道,完全像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十分鲜明,为文中的“我”注入了真实的自我感受。如果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用诗句的形式来说明要珍惜光阴,那么《匆匆》就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感受,同样富有诗意。

  朱自清对抽象事物的感知是融真情而循序渐进的,感叹中富于诗意化,反映人间真情时他的个人情感更是简朴中溅出莹洁。作品在刻画父亲背影的同时,又多次描述了作为儿子的“我”的感动的眼泪,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这里,儿子的眼泪并非懦弱,而是自然流露出对父亲的不舍之情,从而烘托了父亲的背影形象,加强了背影的感染力量。如果没有对父亲的真挚的亲情,作者是不可能将这些平常的动作刻画得如此的生动和传神的,我们也就更不可能在这些刻画中体会到作者父亲对作者淳淳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深情了,我们常常所说的细致之中见真情,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平常的叙事的过程中融入了真挚的情感也正是《背影》这篇文章的最最感人之处,使得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和儿子为父亲的行动感激及对父亲的处境伤感所流下的泪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幕。

上一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真善美下一篇:《道士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