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的研究

2020-09-06朱自清

朱自清背影的研究

㈠关于作者:

  1、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现代诗人、散文大家、学者。5岁入私塾,18岁时中学毕业,22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在大学学习期间即开始写诗;大学毕业后在江、浙等地任中学教员,同时致力于新文学的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标志着他已成为著名的散文家。1931年赴英国留学,转年回国继续到清华执教。抗战以后,随清华迁校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斗争。清华复校后,继续任教于该校,并带病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和进步的文艺、学术活动。在贫病交加中,毅然拒领美国的“救济”面粉,并留下至死不接受帝国主义“救济”的唯一遗嘱,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毛泽东同志曾赞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并提议写“朱自清颂”。他一生著述20余种,近200万字,其中以诗歌和散文成就最高。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朱自清文集》4卷本。(《初中语文教参新编》第一册p.35-36)

  2、 中国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31年至1932年曾留学英国。先后执教于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任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并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有《朱自清全集》行世。

  3、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4、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5、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6、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7、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8、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写作背景:

  1、 开明书店《朱自清文集·背影》末只有“十月在北京”五字,没指何年。开明书店《朱自清选集》(乙种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朱自清诗文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散文选》(一)等题为:“一九二五年十月在北京”。据季振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一九二七(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三十岁……十月十一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1917年,民国已成立6年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段祺瑞执政,军阀混战,把中国搞得漆黑一团。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1917年“冬天,父亲丢了官,祖母又去世。父亲朱鸿钧虽然做过小官,但一直廉洁自守,又不喜积蓄,这时两手空空,借钱才办了丧事。朱自清奔丧回家,后又回到北京去上学,父亲则去南京谋事。散文《背影》写的就是他们这次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简表》又载,朱自清自1920年从北大毕业后,直到1925年暑假后经俞平伯介绍去清华任教,这期间他为了谋生,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杭州一师、浙江省立第六师范、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等学校任过国文教员。他在1922年11月7日给俞平伯的信中说:“弟虽潦倒,但现在态度却颇积极;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便是我所企图的新生活。”

  2、 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的序文里说:“我意在表现自己。”1947年7月1日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3、 据朱自清三弟朱自华提供:“1923年,大哥(指朱自清)以他的前妻为主角写了一篇小说,名为《笑的历史》,大意是说旧家庭婆媳关系中缺乏欢乐,笑也难得。父母读后有些误会,大哥察觉后,又写了《背影》一文,感谢二老养育的功劳。”“大哥对父母很孝顺,《背影》刚发表,他立刻把书寄回扬州东关街仁丰里家中,我赶紧捧上楼去,先给父亲看。父亲读了以后很高兴。又说给母亲听,细细作了解释,一家人尽释前嫌。”(《解放日报》1987.4.5)

  4、 又据黎见明对1941年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回忆:“课余之暇,随行散步,我们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这可贵的性格如何来理解呢,望着他头戴的黑毡帽,肩披的白羊毛大氅,引起我们的深思。”

  5、 《背影》所忆之事发生在1917年冬天。

  6、 1925年10月的一天,刚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先生接到一封父亲从南方寄来的家书。因与“父亲的龌龊与不欢”而“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的朱自清,读到父亲信中所写“我审题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禁悲从中来,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对待自己的种种好处,又回忆起了这段往事,便写了《背影》这篇回忆性散文。首刊于同年11月22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于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背影》散文集中。

  7、 民国十九年(1930),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张弓编著、蔡元培、江恒源校订的《初级中学国文》(六册)已把《背影》入选;1933年被商务印书馆出版、傅东华编辑的《复兴初中教科书国文》,选入本文,第三册。此后,入选叶圣陶编辑《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开明国文讲义》以及《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

上一篇:诗句《山行》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父爱的周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