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清风”——陈竹隐与朱自清

2018-07-21朱自清

  1932年7月31日,上海黄浦江上的薄雾中,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始发自意大利的远洋客轮“拉索伯爵”号缓缓驶向公共租界的码头。时值盛夏,清晨的上海已经十分闷热,成群结队的黄包车和往来接送的人流给空气湿热的码头平添了一丝烦躁。此刻,在轮船甲板上的显眼处,站着一位身穿米色西装,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他四下张望,用急切的眼神在迎接的人群中搜索着。轮船靠稳后,这位男子随着人流快步走下船来,在码头上站定,目光更加急切。这位男子,就是刚刚从欧洲访学归来的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此时,他正在人群中搜寻一位年轻的女子。

  朱自清,字佩弦,1898年出生在江苏东海,5岁时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朱自清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后又考入北大哲学系,并参加了五四运动。毕业后朱自清先后在江苏、浙江的中学任教。1925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人尽皆知的名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勇:朱自清23年开始写散文,到25年全面地转入散文创作,这是一个有标志性的人物,朱自清是从另一个渠道,是以自己散文的清新优美来开创一个新的格局。

  站在码头上的朱自清开始变得有些急躁了,正在这时,迎接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位年轻的女子,朝他迎了上来。这位梳着正时兴的发梢微卷的齐耳短发的女子名叫陈竹隐,她是朱自清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

  朱自清这次从欧洲访学归来后,急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要把自己所学的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教学当中,另外一件,也是令他最兴奋的事情,那就是他将与陈竹隐举行婚礼。这个月离他们两人相识刚好两周年。

上一篇:朱自清《山雨》教学设计下一篇:朱自清《罗马》原文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