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作品《择偶记》读后感

2018-07-21朱自清

  封建的婚姻制度,其本质是无视情爱和性爱,是否定人性.旧社会的婚姻悲剧,概来源于此.

  朱自清凭着他的老实,凭着他的真诚,向人们诉说着他过去四次择偶的往事.在这平和、宁静、温婉的诉说中,没有一处对当时心绪流动的追忆,也没有点点滴滴的感情抒发,仅仅简单地记下了四次择偶的经过.从中我们看不到作者有什么感触(不论当时和后来,作者是有很多感触的),明显地让人感到作者是有意避免把自己写进去.作者极冷静地,毫不动声色地记下这四次择偶的简单经过,是何用意,表现复杂社会的一角?批评不尽人意的生活?解释丰富的人生?读罢全文,似乎茫然,一时,不知文章丰富的意蕴埋藏在哪里.

  朱自清在《背影·序》中说得很肯定,他写散文是因为有话要说.那么,在《择偶记》里,他要说的话,那表白自己观念的话,那批评,解释人生的话,是什么呢?

  朱自清 32 岁时,原配夫人武钟谦病逝; 34 岁时,与北平艺术学院毕业的陈竹隐,恋爱并订婚; 35 岁时,与小他 7 岁的陈竹隐在上海结婚,并去普陀度蜜月. 37 岁时,作《择偶记》.

  朱自清一生中,共有五次择偶经历,二次婚姻史,可是他在《择偶记》中,却只记下了前四次择偶经历,唯独舍去最后一次不记,何故?

  明白了,朱自清是把自己少年时期的四次择偶经历,看作是中国封建婚姻陋俗的一种现象,所以作《择偶记》.

  他写《择偶记》一个月后,作《欧游杂记·自序》,其中有这样的话:“这个时代,‘身边琐事’说来到底无谓.”难道这句话,是对他一个月前所作的《择偶记》的否定吗?

  当然不是.朱自清把他少时四次择偶看作是能反射出时代折光的个人经历,它附丽着一定的历史内涵,所以,他跨越了‘身边琐事’的樊篱,作《择偶记》.

上一篇:朱自清作品《择偶记》原文赏读下一篇:朱自清作品《乞丐》原文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