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4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
(1)、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2)、圆柱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
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不深入;
2、在计算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3、对于书中所给的立体图形,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分辨直径、半径以及圆柱的高,做题出错。圆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圆柱的长(个别学生不清楚)
突破难点的方法: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3、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节
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知。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愿望。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块月饼切成一个圆柱体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课件展示,加深理解。
为了直观、形象,让学生观看课件: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四、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学生在操作时有些学生拼的不是长方体,而是其他的形状,这里由于是上公开课的原因就没有有针对性的讲解,只做到了多数学生的指导而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点我觉得在课堂上很难做到。
总之,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和课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认识,感谢国培!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