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音乐《编花篮》教学反思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尤其是歌曲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更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
课的一开始,我用一首温州童谣《叮叮当》来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出方言特色和衬词的运用,这让学生在对民歌有了初步感受的同时,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即将教授的音乐内容做了较好的铺垫。教学中我抓住歌曲《编花篮》这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的风格特点,以歌曲的第一句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其浓郁的地方音调,接着进行歌曲衬词“那哈依呀咳”的学习,这句运用豫剧甩腔并加重音的唱法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了方言语调和声调的特征,初步感知了民歌的风格与地域、方言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在整体学唱中,我所运用的教学方式有:引领学生有趣味地理解歌词;进行乐句的对比,找出民歌歌词押韵的特点;师生接唱等,把知识与技能学习有机地融于实践活动之中。
理论化的设计总是比实践的教学过程完美,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后音乐教研员林老师和三小的贾老师给了不少指导与建议,结合我自己的回顾做如下反思:
1、运用《叮叮当》引入自然有效,设置问题时为歌曲学习做好了铺垫的作用。
2、前倚音、下滑音的特点没有解决落实好,所以韵味出不来。
3、“那哈依呀咳”虽然抓出来练习了,但是甩腔的特点没能落实下来,在看《花木兰》视频片段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联系到这句的甩腔,有点一带而过,这个环节的设置没有达到预设的目的。
4、在每一次要求学生演唱时,提的要求不明显,因此学生在演唱时进步也就不明显了。
5、在找重复句的时候有点被预设框住了,没有很好地关注到学情。
6、教学手段朴实,即跟琴唱、自己范唱、听唱、难点句重点练习、对比唱等等。
7、整体来说对课堂的把握还可以。
演唱学习是小学阶段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说,整节唱歌课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教学方式也多样化,让学生学会了歌曲,对民歌风格有个大概的了解和体验。但本课作为歌唱教学,在学生的演唱方法上应当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引导,在歌曲的地方特色上还应该再通过演唱把它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