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反思

2018-09-16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的角色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研究、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讲完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引起了我对新课程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想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良好的开头需要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也需要情境的创设。本课我在讲萨拉热窝事件之前,先让学生看材料:“在波黑共和国萨拉热窝的阿柏路十字街口的路旁铺有一块石板,上面刻有一双17岁青年的脚印,旁边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刻着几行醒目的大字: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亨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屏蔽的关键字*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然后让学生思考,当地的人们为什么要纪念一个17岁的青年呢?由此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教材。这样有目的地引入一定的情景,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充分设计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应该做到着力于引导,就是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如本节课就是通过设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 “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明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努力落实新课标、体现新理念: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互动探究中生成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对话者、促进者、商讨者,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节课我把这种转变贯彻于课堂教学,形成了“创设情景,启动思维——解决问题,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回归生活——交流收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在整堂课中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包缆课堂的演员和导演,只是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顾问,是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由原来的教师一讲到底,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互相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上一篇:《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