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2018-10-05教学反思

  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前不久,我参加江苏省课题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2次执教同一课,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年龄的学生,但因调整了策略,前后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第一次执教片段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你要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别人是不够的。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人物,请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介绍了哪三个人?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也不少,为什么作者单单写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生:因为爱迪生大家都熟悉。

  生:因为他们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后来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是“吭吭哧哧”教室里一时出现冷场)

  师(着急地):请同学们看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2句话,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因为这三个人是古今中外的代表

  生: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所以其它人的事例就不用举了。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对“滴水穿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这三个人物你对谁最感兴趣?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我对李时珍最感兴趣,特别是“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令我感动。

  生:“访名医,尝药草”也令我感动。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十几年”说明时间之长,令我感动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

  师:“二十几年”读得慢一些,这是坚持了多么长的时间,二十几年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仍然坚持下来。

  (学生重新读,还是读得没有任何情感,又有几个同学读还是缺乏语感)

  课,就这样“顽强”地坚持下来

  课后,开始埋怨学生--文化底蕴浅薄,表达能力欠缺胆子太小,遇到有许多人听课,就吓得“呆若木鸡”。

  可是我们又拿什么责怪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注重平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了吗?注重在每时每刻让学生去积累语言、博览群书了吗?新课标表述的具体要求,我们真的做到了几点?我们真在平时的每时每刻尽到了语文教师的责任了吗?再说说我吧,在这节课上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为什么看到学生“冷场”的时候,不马上想出策略采取小组或同桌相互交流,缓和缓和气氛,再点拨学生指名发言呢?在学生读得淡而无味时,为什么不创设一种对话情境,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这样学生心灵受到触动,读书自然而然就声情并茂了,钻研教材,吃透文本,设计有深度的,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设计固然是好,可是课堂上做不到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因地制宜”或“因材施教”是不是缺乏应变能力的一种表现?没有任何“教学设计”能“包打天下”!只有自觉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应对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啊!看来,自己要很好地感谢这次教训--必须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位学生。[

上一篇:《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幼儿教师《不会笑的国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