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课件1
一 教材内容分析
电场力是一种新的性质力,本章前面几节,对电场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以及部分作用规律(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运动定律等)进行了探究学习。本节进一步研究电场力作用规律——电场力做功及其能量变化规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从本章的整个教材编写思路来看,与必修教材几乎吻合。因此,充分利用学生们学习必修教材时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其实,这也符合高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前面几节,从力的角度探究了电场的性质,本节则从能的角度探究电场的性质。同样地,这里依然要发挥好“知识迁移”、“能力迁移”的正作用,充分体验“学以致用”的学习乐趣。
如果从本章学习要求来看,前者是一条暗线(副线);而后者是一条明线(主线)。笔者认为,学习本章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节,使明线暗淡一些,而使暗线明亮一些。众所周知,能(量)是最为抽象的概念之一,而静电场领域里的能量概念,就尤为抽象。所以本节知识是本章的难点。
综上,本节教学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探究电场力的做功特点,得出电势能的概念,并分析电势能的性质;第二课时,进一步探究(静)电场的性质,类比导出电势概念、分析电势的性质,了解等势面的概念。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2 分析电场力做功引起的能量变化,理解电势能概念及其性质;
3 知道电势的定义方法及其定义式,并会使用它分析相关问题;
4 理解“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的这一结论;
5 知道等势面,理解等势面与电场线之间的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类比法探究新知识,体验知识探究过程。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 知识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1 电场力做功特点的分析;
2 电场力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电势能的理解;
3 电势的理解与运用;
4 等势面的理解。
(二) 难点
1 电场力做功特点与电势能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
2 电势能与电势的辨析;
3 电场线中有关电势和等势面性质的理解。
四 教学流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电势能
1 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电场力是一种新的性质力,前面几节课,学习了它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以及部分作用规律,例如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运动定律等等。在必修课中,我们还探究了什么力学概念和规律?
学生:做功,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回顾这些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填空。
(1) 做功的定义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和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公式是:W=Flcosθ ,单位是:焦耳;做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2)动能是指由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定义式是Ek=1/2mv^2 ;动能定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公式为 W=Ek2-Ek1;
(3)势能是指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所具有的能量;
(4)重力做功的特点是: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具体路径无关;重力对物体做功是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公式是:W=mgh1-mgh2 ;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是:Ep=mgh ,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差值具有绝对性。
(5)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亡,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给另一物体,或者由一种能量形式转变为另一能量形式,而变化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学生:完成上面填空。
设计说明:以上可以作为课前学案由同学们预习时完成。但建议在课堂引入中,在请学生口头作答。
教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电场力做功问题,从中我们探究电场力做功的规律。
2 进入新课
教师:给出下面问题,请同学们完成。先做(1)题。
例1 (1)质量为m的物体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如图一所示(重力加速度为g)。求:① 沿路径1,重力对物体做功为多少?②沿路径2,重力做功又是多少?
(2)带电量为q的物体(不计重力)在匀强电场中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如图二所示。求① 沿路径1,电场力对物体做功为多少?②沿路径2,电场力做功又是多少?(图见附课件)
学生:完成练习。
教师:这是一道复习题,大家很容易就完成了。而且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重力做功的特点,这个特点是?
学生: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具体路径无关。
教师:结合W=mgh1-mgh2 ,我们知道mgh 表示一种能量,而且是由位置决定的能量,是一种势能,我们称之为重力势能。因此,我们说:重力做功是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数学表达式就是W=Ep1-Ep2 。
设计说明:这里暗含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和建立重力势能之间的“充要”关系。关于此,教学中可以点到为止;亦可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追问:如果重力做功与路径有关,还能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吗?为什么?
学生:再做(2)题。
教师:同学们也完成的很好。同学们肯定体会到了电场力做功特点,这个特点是?
学生:电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具体路径无关。
教师:由W=qEd1-qEd2 ,我们知道 qEd暗含什么物理量?
学生:是能量,而且是一种势能。
教师:同学们也给这个势能取一个名字吧?
学生:电势能(或电力势能,或电场力势能)。
教师:我觉得都可以。但是多读几遍,你应该能够感觉到:电场力势能和电力势能音节复杂,而且还有些拗口,所以我们还是拣好一点的名称:电势能。同学们再读读“重力势能”和“重势能”,那个读起来顺溜一些?
学生:尝试着读,并品味。
教师:我的感觉是重力势能好听一些。命名要讲究音律美的,这也是一种艺术美。
教学设计:这是一段插曲,但我认为这符合教学改革理念。另外,可以帮助消除误解,从而确定:电势能和重力势能同属于势能范畴。然而,也同样为了避免误解,教师应该强化下面教学:
教师:电势能和重力势能都是势能范畴,但是:重力势能,包括弹性势能都属于机械能范畴,而电势能不属于机械能。
教师:也就是说,电场力做功是什么的量度?
学生:电势能变化的量度。
教师:为此,我们也可以写成表达式:W=Ep1-Ep2 。为明确表达始末位置,我们的教材把这个表达式明确表示为:WAB=EpA-EpB 。
教师:今天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学生:类比学习法。
教师:我们之所以采用了类比学习法,就是因为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和重力做功的特点是完全相似的。因此有关重力做功的有些重要结论也可以直接搬到电场力做功中来,比如:重力做正功……?
学生: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
教师:电场力做功呢?
学生: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
教师:重力做功是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学生:电场力做功是电势能变化的量度。
教师:我们说某一点的重力势能具有什么性?而任意两点的重力势能差值又具有什么性?
学生:某一点的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任意两点的重力势能差值具有绝对性。
教师:翻译到电势能中来……
学生:某一点的电势能具有相对性;任意两点的电势能差值具有绝对性。
教师:所以,为了确定某一点的电势能数值,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选择一点(位置)作为零势能点。
教师:陈述下面问题。
例2 如下图,选择A点为零势能点,那么B点的电势能怎样确定?(图见附课件)
学生:点电荷从B点移动到A点,电场力所做的功在数值上就等于B点的电势能。
教师:B点的电势能是确定的吗?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跟点电荷的性质、电荷量的大小,以及电场等因素有关。
教师:通常,电荷在离场源无限远处或在大地表面上的电势能规定为零。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查阅教材,教材给电势能定义了具体数学表达式没有?
学生:查阅,没有。
教师:为什么教材不直接定义为 ?
学生:我们匀强电场情况下得出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对于一般电场也同样成立。因此 没有普遍意义。
设计说明:以上教学设计,把重力做功特点与重力势能概念提出放在一起,突出重力做功特点与重力势能概念提出之间的充要关系。然而通过类比,也就能突出电场力做功特点与电势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这里打破教材的编排次序,我认为这正好克服了教材编写上的不足。
3 课堂练习
练习1 在一电荷量 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到B点时,克服电场力做功 J,从B点移到C点时电场力做功 J。问:
(1) 以B点为零势能点,电荷在A点时的电势能 是多少?
(2) 以C点为零势能点,电荷在A点时的电势能 又是多少?
练习2 将一个 点电荷从无限远处移动到右图所示的电场中的A点,电荷的电势能为 ,问此过程中电场力做功多少?(见课件)
练习3 图甲是等量异号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乙是等量同号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AOB是两点电荷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O点是连线的中点。
(1) 在甲图中,把单位正电试探电荷从O点沿OA移动到无限远处,电场力是否做功?电势能是否变化?怎样变化?
(2) 在乙图中,把单位正电试探电荷从O点沿OA移动到无限远处,电场力是否做功?电势能是否变化?怎样变化?
4 结束新课。